对话马兆琳:情是我的底色,而水墨语言很擅长实现这种柔润的感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17:33 2

摘要:墨西哥帝王蝶保护区内的土著族群雅诺托和纳努一直生活在“蝴蝶”时间里,他们将不同蝴蝶的驻留作为确认时间的方法。时间被他们视为一种循环的馈赠网络。在这里,女巫的仪式、蝴蝶的迁移、雨季的降临构成了一张动态的时间网,每一种生命与非生命都是时间的缔造者。在此次展览《生活

墨西哥帝王蝶保护区内的土著族群雅诺托和纳努一直生活在“蝴蝶”时间里,他们将不同蝴蝶的驻留作为确认时间的方法。时间被他们视为一种循环的馈赠网络。在这里,女巫的仪式、蝴蝶的迁移、雨季的降临构成了一张动态的时间网,每一种生命与非生命都是时间的缔造者。在此次展览《生活在“蝴蝶”时间》中,马兆琳写意对抗交融,作品既保留水墨的写意性,又融入现代构成意识。通过几何化造型赋予画面抽象张力,凝固的死亡意象与背景留白形成强烈反差,揭示“生存与毁灭”的永恒命题。这种对暴力美学化的冲突处理,暗含对现代文明异化的批判。

In Mexico's Monarch Butterfly Biosphere Reserve, the indigenous Jnato and Hnahnu communities live by "butterfly time," marking time through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butterflies. For them, time is a cyclical network of reciprocal gifts, shaped by rituals, migrations, and seasons. In this exhibition, “Living in Butterfly Time”, Ma Zhaolin's works are a blend of writing and confrontation, retaining the spontaneity of ink and painting while incorporating a modern sense of composition. The geometrical modeling gives the picture abstract tension, and the solidified image of death forms a strong contrast with the white background, revealing the eternal proposition of “survival and destruction”. This aestheticization of violence and conflict implies a criticism of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在展览展出之际,《又生空间》对艺术家马兆琳进行了一次线上采访:

白雪:您的作品中呈现出极强的辨识度,尤其是对动物形象的“去野性化”处理(如温驯的老虎、丰腴的造型),这种对传统符号的颠覆是否源于某种明确的审美主张?您如何平衡“异化比例”与观众情感共鸣之间的关系?

马兆琳:我没有特意去野性化,首先我觉得艺术是对现实的转化,一是造型的转化,二是对所表达的物象的观念的转化,造型是服从我对画面结构和谐的理解,动物去野性化,赋予动物更多欲望是我对这个世界真相的一种理解,我画的不是动物。我确实是有明确的审美主张,我的视觉经验包含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凝练平静,也包含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丰富和谐崇高,同时我的生存经验给了我卡通一代的肤浅可爱萌,这是我无法改变的我的视觉系统,我暂时不想破坏它,我想用我的经验建立我的系统。咱们说的异化比例我理解可能是我对现实物象的转化成度,我觉得造型一定程度上能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偏好,但情感共鸣可能来自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野性和欲望的察觉,而不是我画的具体的动物。

《生活在“蝴蝶”时间》展览现场

白雪:您曾经提到创作中刻意通过“误读真实形象”来突破符号体制的规训,这种对抗性是否暗含对现实世界秩序的反讽?能否结合此次展出的具体作品谈谈您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构建这种隐喻?

马兆琳:误读是一种必然,不以所有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那么所有解释都是徒劳,我没有反讽,我就是观察和呈现。这次展览的作品主题动比较统一,是我对欲望的一种解读,欲望驱动生生不息,欲望驱动追逐毁灭,欲望产生强弱,不存在是非对错,世界平静的接受。我只是用动物做了这么一个比喻。还有一点,强弱不分性别,动物在这点上更好理解。

马兆琳《游春图II》 Ma Zhaolin《Excursion II》

纸本设色,96 x 80cm,2025

白雪:在您的画面中,静逸氛围与跳脱的形态并存,这种矛盾性是否隐喻了您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您是否在通过艺术探索“不可言说”的精神状态?

马兆琳:我现在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就是平静地接受一切不可思议,我期待新的每一天,这个世界总会出其不意吓你一跳,我已经在习惯了,我渴望造物的精神,我想洞察世界的本质,我想理解世界的原理,如果有所得,最终它会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马兆琳《游春图I》 Ma Zhaolin《Excursion I》

纸本设色,96 x 96cm,2025

白雪:在传统水墨注重“气韵生动”与西方抽象强调“情感冲击”之间,您如何通过技法选择(如笔墨层次与变形比例)控制画面实现平衡呢?

马兆琳:我觉得东方的气韵生动就是情景交融,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情感对物象的作用。情真则意切,追求平淡天真。西方也注重情感对画面的作用,但更多样化,更冲动或者更克制,我觉得只要是人就摆脱不了人的情绪,这是东西方共通的,我的画面呈现平静残酷,但我是用情感画画的人,情是我的底色,水墨并非我刻意选择,但水墨语言很擅长实现这种柔润的感觉。水墨宣纸独有的变化要靠人为的引导和控制,水墨是自己可以生长的绘画,它不会停在你落笔的地方,它会顺应它的水性自由晕化,所以想要它留在你预定的位置很难,水墨不能修改,画错一点就只能再来,控制你要的造型,还要重复调动情绪,很难,就像跟自己博弈的人,但难才有乐趣。

马兆琳《猎物》 Ma Zhaolin《Prey》

纸本设色,180 x 190cm,2024

马兆琳《比寂静更寂静》Ma Zhaolin《Quieter Than Silence》

画家简介

1979年生于山东烟台

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作品曾在大千画廊、hiart space、美博艺术中心、洛杉矶ACCA画廊、今日美术馆等地展出。

来源:中华网山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