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娶日本妻子,成钱学森岳父,金庸姑父,与蔡锷是生死之交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9 05:41 3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说“纸上谈兵”不是真的打领兵打仗。但是在民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将才”堪称军事奇才,但他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却被蒋介石追认为陆军上将。

中国有句古话,说“纸上谈兵”不是真的打领兵打仗。但是在民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将才”堪称军事奇才,但他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却被蒋介石追认为陆军上将。

很多人对他的名字会很陌生,但还有四个与其绕不开的人,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他有一个女婿就是钱学森,原配妻子家的侄子叫查良鏞,也就是后来的金庸。中国第一个反袁世凯的蔡锷在日本病逝,临终遗愿就是交代给他的。

还有,他的启蒙老师是梁启超,也是这一生最珍惜他才华的人。

这个人就是蒋百里。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军事天才,是尊重爱情的真汉子,也是一个被“抗日耽误”的文学家。

01

蒋百里于1882年出生,是浙江海宁人。本来家境殷实,祖父是清代有名的藏书家,但蒋百里的父亲天生有残疾,是在寺庙里养大的。

后来,他父亲还俗了,还学医娶妻生子,在儿子13岁时去世。结果就是,蒋家的万贯家产都与蒋百里无关。

虽然家里穷,蒋百里母亲坚持送儿子读书,还考中了秀才。就在人们都以为他会当一名儒生的时候,19岁的蒋百里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

他坚持要去日本留学,而且要考陆军学校。在他的眼里,当个会读书的人,即使教书育人,也不能救快要走上灭亡的中国。

1905年的东京,一场毕业典礼让日本军界颜面尽扫——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榜首竟是中国留学生蒋百里。

他昂首接过天皇御赐佩剑,掷地有声:“明日必有更多中国人夺此殊荣!”台下300余名日本学生都不服气,一个清瘦的中国青年竟能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

回国后,他开始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与蔡锷、张孝准并称“士官三杰”。

但是这个年轻的学生回国却说,日本的军事体系还不算先进,他请求清政府江北三省总督让他去德国学习更先进的军事理论与管理。

1906年开始,他就在德国学习,成为兴登堡元帅(后为德国总统)军队中的连长。

四年后,他回国就开始着手建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但是,他没有资金与后台,当时的北洋政府段祺瑞并不看好他,还处处为难他。

1913年6月18日,保定军校的操场上,蒋百里面对千名学员拔枪自尽。谁也没有想到,这位31岁的校长,在北洋政府拖欠军费的第 97天,用鲜血为中国军事教育写下悲壮注脚。

子弹擦心而过,他奇迹生还,却留下一句泣血之言:“中国若多几人敢以命践诺,何至于此!”

这一枪,打醒了混沌的军阀时代。他虽未战死沙场,却以“文人之烈”撕开旧军队的腐疮。

他的老师梁启超闻讯痛呼:“百里之志不在权谋,在救国!”他的学生冯玉祥将他的治军格言辑录成册,与岳飞、曾国藩并列,奉为圭臬。

蒋百里差点牺牲,蒋介石全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里,因为他深知未来的军事帝国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02

1913年自杀未遂的病房里,一位日本护士佐藤屋登日夜照料。这位年轻漂亮的护士非常仰慕病榻上的蒋百里。

蒋百里开始还是冷眼冷语:“日本人皆是敌!”温柔的佐藤含泪写下:“我若嫁你,此生不再说日语。”

佐藤屋登毅然决然改名蒋左梅,并且公开声援中国抗战,支持正义一方。尽管蒋百里的爱徒冯玉祥坚决反对,但是两人还是结为伉俪。

抗战爆发后,为了表示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蒋左梅赶赴前线赴救护伤员,感动很多国民党战士和军官。

但是,作为妻子和母亲,蒋左梅的最大成就是培养了五个知书达理,学习成绩优异,也参与爱国救国事业的五个女儿。

而其中三女儿蒋英的丈夫,正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钱学森是蒋百里一眼就相中的。在这个军事天才眼里,搞科学一样可以强国,让自己女儿无论如何要支持女婿搞事业。

虽然蒋百里的这段姻缘饱受非议,他却道:“娶日妻是私情,抗日本是大义!”深明大义的妻子临终前也叮嘱女儿:“骨灰一半撒入西湖,一半带回日本——我要看着两个祖国不再为敌。”

不过还想再插一嘴,蒋百里乡下还有位原配夫人,包办婚姻,他不承认。这位夫人叫查品珍,查良镛是她侄子,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金庸。

后来,金庸也写文章评论过这个姑父娶日本妻子的事:“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以为百里病的。”

所以,在某种亲戚关系网里,金庸又成了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03

蒋百里是秀才出身,中国文化功底深厚,又到日本和德国留学过,通晓日语。在日本留学时,和同年的蔡锷结为至交。

后来回国,蔡锷把蒋百里引荐给自己的老师梁启超。于是,蒋百里也对梁启超执弟子礼。有了这层关系,蒋百里也深得梁启超赏识。

1920年,蒋百里从欧洲归来,就开始以中国军事学家的身份,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很震惊,被蒋百里邀请写序。结果,这位老师一下子写出了5万多字的序,就因为这本书写到了他的心坎里。

从1920年到1935年,蒋百里倾注大量心血写了的《共学社丛书》,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像《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

结果,就像当年他刚中秀才就坚持要去日本留学一样,他突然改变自己做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转身再次出山,投身中国革命。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蒋百里开始有名的“纸上谈兵”,一本《国防论》横空出世。当时很多人记住了他在扉页上写的那句“中国是有办法的!”

七个大字,如暗夜炬火。这也证明,蒋百里不是空想家,他能针对国情,中国地理地貌以及几千年来中国抗击倭寇,中原抵抗蛮夷的历史,做出最准确、科学和符合当时中国的军事理论判断。

书中预言:“对日作战须以空间换时间,沿湖南至四川构建‘东方马奇诺防线’!”毛泽东读后感叹:“敌后游击、持久战,竟与先生不谋而合!”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早在1923年便断言:“中日必有一战,工厂须西迁,道路必先修!”

当蒋介石在淞沪会战溃败后,终于采纳其“沿长江节节抵抗”之策,为持久抗战赢得喘息之机。周恩来曾赞:“百里先生是抗战理论的灯塔。”

还有就是蒋百里说,日本侵华战争恐怕会蚕食中国拖延战线。那么敌后方就一定要坚持“游击战”,要有时刻牵制敌人的力量存在。后来,共产党做到了。

蒋百里临终前还不断强调一点,也是最有民族气节的一句话: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04

最后,在说一下蒋百里与最好的兄弟蔡锷,两人恰似时代的AB面,又像是相互成就,完成彼此人生与梦想还有缺憾的那一部分。

同是“士官三杰”,蔡锷“三进三出”,在支持和讨伐袁世凯的事情上,不断改变主意,直到最后亲率护国军讨袁。

蒋百里从来都是果决的一个,却放弃自己的文学史学才华,就是要培养中国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他选择“以笔为枪”投身与蔡锷不一样的革命。

蔡锷34岁病逝沙场,蒋百里57岁殁于讲台。梁启超评:“松坡是霹雳火,百里是绕指柔——柔能克刚!”

蔡锷临终前握其手叹:“建军未成,死有余憾!”蒋百里含泪代写遗电,转身投入《国防论》著述。所以也有史学家说,从某种意思来说,蒋百里也并非都是“纸上谈兵”。

蔡锷十几年的带兵打仗经验,也为挚友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科学和客观的实际案例,也提供了实践支持。

无论如何,两兄弟一武一文,一个用枪杆掀翻帝制,一个用笔墨重塑军魂——乱世烽烟中,他们以不同姿态托起同一个中国。

蒋百里从未指挥过一兵一卒,却为毛泽东、蒋介石、冯玉祥提供战略蓝图,被历史证明是“超前布局”。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陈家洛之口致敬:“真正的战场不仅在硝烟中,更在民族的脊梁与智识里。”这也仿佛是在致敬这位姑父。

临终前,他对挚友竺可桢说:“我这一生,像极了《三国》里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却留得《出师表》励后人。”

05

1938年11月4日凌晨,蒋百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56岁。

而他刚刚从蒋介石手中大学校长的位置,还满心希望要再为中国军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他的那种遗憾,也只有先他离去的蔡锷最懂,恩师梁启超最明白,弟子冯玉祥心中最痛。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作挽联:“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而今,杭州南山陵园内,他的墓碑面朝钱塘潮水,仿佛仍在倾听时代惊涛。

近年来,舆论有一些把蒋百里“神化”的嫌疑,他就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因为抗日救国,保家卫国的目的明确,所以他多年研究的中外史学都派上用场。

在中国被人打和欺压,他不想做亡国奴,也看到中国要打败日本军队,就要大胆站出来,用军事策略和智慧去与他们斗争。

最重要的是,蒋百里向所有中国人,和所有反法西斯的民众喊出,侵略者没有什么可怕,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忘国家民族气节,就有胜利的一天。

这种精神也鼓舞了无数中国军官和士兵,也让中国老百姓守住了那份打败侵略者的信心。

蒋百里的那句“中国是有办法的”,还会继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来源:夜半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