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幻觉叙事,傲慢铸就神话!特朗普和马斯克:信仰凌驾现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9 10:00 2

摘要:边界既包括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分界,也包括能力与野心之间的间隙。在很多国家,社会机制天然带有保守性,传统、规范、共识、文化审慎地维持着节奏。而在美国,这些约束普遍被视为可以打破的门槛。

美国社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对边界的执念极弱。

边界既包括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分界,也包括能力与野心之间的间隙。在很多国家,社会机制天然带有保守性,传统、规范、共识、文化审慎地维持着节奏。而在美国,这些约束普遍被视为可以打破的门槛。

技术成为突破这些门槛的最佳理由。从20世纪初期的汽车、电话、电力,到中期的核能、计算机、太空计划,再到今天的AI、生物科技、脑机接口,美国始终站在技术革命的中心。但革命的代价是连同制衡机制一并推翻。

马斯克不是偶然。他是这个系统在今天的自然产物。他不是疯子,也不是骗子,而是一种系统叙事的高效接口。

从形式上看,他的行为不难预测:承诺超出现实,行动快于审批,风险被转嫁到用户或公众,再通过叙事和符号语言维持支持者的信仰。这种模式在商业逻辑下是有用的——如果能维持增长,资本可以暂时容忍事实不完整,甚至失败。

他所承诺的未来往往有一种浓厚的“神话感”。载人火星计划,全球高速真空列车,脑机接口连接意识,AI机器人在车间行走。这些项目的技术门槛远高于他所掌握的资源配置能力,但他始终能让公众相信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而只要有愿景,现实就可以被暂时搁置。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路径几乎如出一辙。Theranos的商业模型建立在医学检测系统完全无法验证的技术逻辑上,她本人也从未在技术领域深耕。但这并没有阻止她获得顶级投资人的支持。她不需要做出产品,只需要讲一个“未来的故事”。

这种讲故事能力本身,是美国社会在金融化浪潮中最重视的稀缺资源。

硅谷早期工程师们的文化强调实践与突破,但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越来越多资源倾向于那些“愿意讲远大故事”的创始人。风投的“退出机制”是故事兑现前套现,至于故事能否最终成立,并不重要。

这套逻辑在特朗普上台后扩展到政治领域。他用企业家和媒体人的方法运营竞选与执政,不讲逻辑,只讲“叙事感”。政治议题被包装成一个个“立刻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让墨西哥为边境墙买单”“重启制造业”“立刻遣返非法移民”“让美国再次伟大”。

这些话语没有政策路径,但有传播价值。

传播的结果,就是信任结构的重构。人们不再相信专业体系,而相信表达强烈、意图清晰的个体。政府机构、科学共同体、媒体平台都失去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权威,而马斯克、特朗普这样的人正好填补这个真空。

Hubris,这个古希腊词汇,在此处获得新生。

它原本是描述对神不敬、对秩序轻慢、对边界无视的狂妄心理。在希腊神话中,这种心理的代价往往是毁灭。而在当代美国,这种心理被包装成“创新精神”,被赋予了道德合法性,甚至政治正当性。

问题不在于个人,而在于这套集体叙事结构允许甚至奖励hubris的蔓延。

Theranos的失败并未让投资人退却,反而成为新的神话素材;FTX爆雷之后,新的加密货币项目照旧募资;马斯克屡次无法兑现承诺,但其个人品牌反而更强。人们逐渐习惯了“未完成”的未来,甚至觉得兑现才是例外。

技术行业的生态也因此发生转变。

真正的技术进步越来越罕见,大量资源被消耗在Demo、概念视频、预热发布会上。工程师们被迫在极短周期内做出“不可能完成”的展示版本,而核心系统往往需要事后重构。市场鼓励的是“先发言、后开发”,甚至“永远开发、永不落地”。

这不仅损害了技术本身的声誉,也降低了社会对事实与进度的敏感度。

马斯克承诺的“全自动驾驶”系统仍无法脱离人类监督,但这不妨碍他继续销售“完全自动驾驶”软件包;他承诺的“人类火星殖民”计划远未触及轨道飞行的基本稳定性,但依然可以让股价在发射失败后上涨。

只要神话维持,现实可以延期。

特斯拉的市值仍高于多数传统车企之和,而其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和产品稳定性并没有根本性优势。这不是一个市场效率的问题,而是信仰绑定的问题。投资人相信马斯克不会失败,因为他的失败意味着系统幻觉的崩塌。

而系统最怕崩塌的,就是幻觉。

特朗普依靠同样的幻觉重构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他不靠政策能力维系支持,而靠符号语言。他不处理细节,只制造情绪。他的支持者并不指望他兑现承诺,而是将其视作抵抗传统政治的象征工具。

在这套结构下,失败不是罪过,怀疑才是。

结果是,美国社会越来越难接受事实。疫情期间的公共卫生政策被妖魔化,媒体的调查报告被视为阴谋,科学争议变成阵营战争。马斯克和特朗普不是制造幻觉的人,他们只是发现了幻觉已经成为货币,并学会如何高效铸币。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