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议堂||ds:《和英国周在白鳞洲洽米酒》:跨文化交流中的诗与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11:22 2

摘要:东庄子本名熊福民,是湖南桃花源人,身兼写字、教书、研学等多重身份。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还是桃源新诗群流派创建者、桃源诗刊社社长等。在文学创作上,东庄子倡导原生诗写,秉持“原生,率真,象形”的诗观。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善于从生活中汲

东庄子本名熊福民,是湖南桃花源人,身兼写字、教书、研学等多重身份。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还是桃源新诗群流派创建者、桃源诗刊社社长等。在文学创作上,东庄子倡导原生诗写,秉持“原生,率真,象形”的诗观。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其诗作散见于《诗潮》《诗歌月刊》《星星》等众多刊物,还出版了诗集、散文集多部,荣获丁玲文学奖、《人民文学》征文优秀奖等,在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和英国周在白鳞洲洽米酒》创作于2025年3月30日晨,是作者对前一晚经历的回忆。地点是桃花源沅水中的白鳞洲,触发因素是作者与在长沙教英语的英国人“英国周”在白鳞洲一起洽米酒的经历。两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从对“中国人”身份的讨论,到对筷子使用的夸赞,再到对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这些互动都成为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契机,让作者将这段跨文化交流的美好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

诗中的“我”热情好客、真诚坦率。当得知“英国周”姓氏时,一句“是周总理的周呀,好”,自然流露出友好与善意。在交流中,“我”对“英国周”在中国的时间给出有趣的评判,还夸赞他用左手拿筷子聪明,尽显亲和力。而“英国周”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融入当地文化的英国人。他自称算半个中国人,表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他能熟练使用筷子,体现出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的态度。在交流中,他认真倾听“我”关于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并连连点头,展现出谦逊、包容的形象。

诗中描绘的白鳞洲洽米酒场景充满生活气息。“我俩挨着在白鳞洲洽米酒”,简单的描述勾勒出两人亲密的距离。“洽桃花源白鳞洲原滋原味的菜”,强调菜品的原汁原味,增添了地方特色和生活质感。“搞了一杯,搞两杯”,口语化的表达生动地展现出两人饮酒时的轻松随意。整个场景营造出一种轻松、友好的氛围,没有拘谨和隔阂,两人在欢声笑语中交流,初次相遇却仿佛老友相聚,让人感受到跨文化交流中那份纯粹的快乐和温暖。

3.文化交流体现

诗中体现了丰富的中英文化交流元素。筷子使用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符号,“英国周”用左手熟练拿筷子,这不仅是技能的展现,更象征着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接纳和融入。“我”对他用左手拿筷子的夸赞,也反映出对这种文化融合的认可。对“中国人”身份的讨论则深入到文化认同层面,“我”提出在中国呆三十年才算整个中国人,这一观点引发对文化归属感的思考,体现了文化的深度交流。而关于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更是上升到价值观层面。“我”向“英国周”传达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英国周”连连点头,表明他对中国文化中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这些交流体现了中英文化在生活、认知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碰撞与融合。

三、诗歌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

《和英国周在白鳞洲洽米酒》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语化和质朴自然的特点。诗中使用了“港”“洽”等方言词汇,如“我港”“我俩挨着在白鳞洲洽米酒”,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搞了一杯,搞两杯”这样直白的表述,简洁明了,生动地描绘出饮酒时的随意状态。这种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更易理解和亲近。它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以最本真的语言展现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白鳞洲的米酒桌旁,感受到那份真实和纯粹,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2.情感表达

诗歌蕴含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我”与“英国周”交流时的友好和亲切溢于言表,从对姓氏的夸赞到对筷子使用的肯定,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真诚的善意。两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洽米酒、谈文化,展现出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友好相处、深入交流,体现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这种情感不仅温暖了诗中的人物,也让读者感受到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美好,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主题深度

这首诗的主题深度从跨文化交流延伸到对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思考。诗中通过“我”与“英国周”的交流,展现了中英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而关于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则将主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我”向“英国周”传达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这一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传播和认同,引发读者对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和英国周在白鳞洲洽米酒》在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方面意义重大。诗中通过“我”与“英国周”的互动,展现了中英文化在生活细节、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筷子使用、对“中国人”身份的探讨以及对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流,都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体现。这种交流打破了文化隔阂,让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对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诗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轻松、友好的方式呈现跨文化交流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友好相处、相互欣赏,为促进文化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多元文化世界。

2.文学价值体现

这首诗在东庄子的作品中具有独特地位,它延续了东庄子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的创作风格,同时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拓展了其创作题材。诗中口语化的语言、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展现了东庄子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文学价值在于以小见大,通过一次普通的米酒之约,反映出文化交流的大主题。对当代诗歌创作而言,这首诗启示创作者要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从平凡的经历中挖掘深刻的内涵,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为创作方向,让诗歌更具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

东庄子| 《和英国周在白鳞洲洽米酒 外1首》

英国周,英国人

在长沙教英语

我港:是周总理的周呀,好

昨晚我俩挨着在白鳞洲洽米酒

他说他算半个中国人了

来中国已九年

你认真地对他港

只能算三分之一中国人

呆三十年算整个中国人

接着你又夸他

筷子用得蛮顺溜

特别用左手拿筷子

说明你聪明

你看我们都是右手拿

·

我们高高兴兴地洽米酒

洽桃花源白鳞洲原滋原味的菜

搞了一杯,搞两杯

准备倒三杯的时候

英国周溜走了

港要上网课

杯子里的酒仅剩浅浅的

一痕

哦,你记起还对他港过

我们中国人最爱和平

我们老祖宗就追求天下大同

也就是而今港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连连点头

20250330 晨忆

来源:白鳞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