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里集市’真是太贴心了,磨刀、修鞋、理发等服务样样俱全,还有精彩的理论宣讲和非遗表演,必须点个赞!”3月23日一大早,埇桥区三八街道金园社区凯旋百年小区A区广场上热闹非凡,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的“邻里集市”又“开市”了,附近居民纷纷相约前来“赶
“‘邻里集市’真是太贴心了,磨刀、修鞋、理发等服务样样俱全,还有精彩的理论宣讲和非遗表演,必须点个赞!”3月23日一大早,埇桥区三八街道金园社区凯旋百年小区A区广场上热闹非凡,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的“邻里集市”又“开市”了,附近居民纷纷相约前来“赶大集”。
摆摊设集服务群众零距离
“阿姨,您看这个发型满意吗?”“这针脚密,补得真结实!”“小伙子,最近我的头有点发昏,帮我量一量血压。”广场上,闻讯而来的居民有序排队,接受“邻里集市”的暖心服务。
“志愿者剪得真仔细,还帮我设计了方便打理的发型,太满意了!”居民张女士拿起手机欣赏自己的新发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是“邻里集市”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确保项目更合民意、更贴民心,将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需求“打包”送到群众身边,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制定《“邻里集市”文明实践项目策划方案》,发布“邻里集市”项目服务需求征集公告,发放《宿州市“邻里集市”文明实践项目调查问卷》,整理有效意见建议900余条,归纳梳理群众需求项目20余项,并精心选择场地设施齐备优良、奉献互助氛围浓厚、群众参与热情较高的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试点推进“邻里集市”项目。
在深入摸排和试点推行的基础上,“邻里集市”项目精准设置党的声音进万家、非遗展示、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磨剪子菜刀、义务理发、健康义诊、照出幸福来等10余项服务内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让“小摊位”展现“大民生”,收获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暖心服务真情织就幸福网
“提到宿州,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原粮仓’‘符离集烧鸡’或‘泗州戏’。但今天,我们的家乡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云都’……”在广场的东南角,“晓之理”理论宣讲员李杰群拿着麦克风,向围坐的居民们热情讲述科技给家乡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春日的阳光照射在这方“小舞台”上,映亮了他额角细密的汗珠。
这是李杰群第一次参加“邻里集市”理论宣讲活动,两页宣讲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标注。他利用业余时间将晦涩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家常话,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语言让居民听得懂、能领会、有共鸣。“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大都市的专属词,今天听小李一讲才发现,咱们宿州这些年的发展真是‘顶呱呱’!”72岁的王先生乐呵呵地说。
“哇,是哪吒!”“哥哥,能不能帮我剪个小蝴蝶?”广场另一隅,孩子们的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埇桥布艺剪纸”民间手艺人刘克奇坐在孩子们中间,手中的剪刀如同被施了魔法,三转两转间,一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孩子们在看我剪的时候,也把剪纸这项非遗技艺烙印在了心里。”刘克奇在剪纸的过程中,耐心回答孩子们提出的疑问,并教授一些剪纸小技巧,让他们近距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5年,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邻里集市”项目增设了非遗展示项目,包括非遗剪纸、唢呐和皖北大鼓等内容。
只有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让群众真正竖起大拇指。自“邻里集市”项目实施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先后招募正式注册、管理有序的志愿服务组织8个,遴选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160人,确保服务既专业又可靠。同时,坚持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活动全程参与、服务全程监督,并设置意见建议收集台,在活动现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让“邻里集市”更贴心、更热闹。
春风化雨文明风动不停息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让我学到了应急救护等干货知识,还欣赏了精彩的唢呐、皖北大鼓等非遗节目表演,更体验了志愿者的热心服务,真是暖到了我们群众心坎里。”在逛完一圈“邻里集市”后,居民李女士对各项服务赞不绝口,“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学习,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争做时代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实施“邻里集市”项目过程中,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穿上“红马甲”。他们不仅把从事文明实践活动当成一种精神追求,更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光发热。
截至目前,“邻里集市”项目共开展活动107场次,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获评全省十大文明实践优胜项目,经验做法被宣传推广,影响带动“红慈坊”“文化夜宵”等项目品牌50余个;示范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群众65万余人次。这个美而精的小小“集市”汇聚文明实践力量,从满足群众的“微心愿”开始,切实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与信赖。■记者钱景
来源:穷到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