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千既往身体健康,于3月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9℃)、腹痛症状,未就诊。3月8日晚7时回到家被家人发现比较虚弱,体温接近40℃,后被送入医院急诊就诊。家人自述,当晚千千已经虚弱到无法站立,急诊初步诊断为胃肠炎。9日凌晨,家人称患者精神转好。入院后接受治疗约9
家属说抢救失误,医院说流程合规。那么,是不是“只要患者死亡,医院必有责任”?
案件回顾
近日一则新闻登上热搜,被称为“世纪婴儿”的千千因心源性猝死突然离世,年仅25岁。网友感慨“世纪婴儿”的象征意义与其英年早逝的悲剧性反差。
据报道,千千既往身体健康,于3月3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9℃)、腹痛症状,未就诊。3月8日晚7时回到家被家人发现比较虚弱,体温接近40℃,后被送入医院急诊就诊。家人自述,当晚千千已经虚弱到无法站立,急诊初步诊断为胃肠炎。9日凌晨,家人称患者精神转好。入院后接受治疗约9小时后,于凌晨5时许突然昏迷,被医院紧急送入ICU抢救,当晚被宣布临床死亡,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
千千的母亲岳女士坚称,女儿的离世是一场严重的医疗事故,岳女士要求相关部门彻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医疗事故,还患者和家属一个公道。目前该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岳女士对医院救治过程提出质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诊疗时效性:从入院到离世数小时,医院未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病情沟通不足:家属称未充分了解病情风险;
3.抢救流程争议:昏迷后的抢救措施是否规范。
当地市卫健委的工作人员表示,此事目前正在处理阶段,其父母已经来到卫健委提交了投诉举报材料,卫健委一定会依法依规处理调查此事。
社会新闻频道的网友对此新闻的评价是一片叹息。
2019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一位年仅32岁的医生发热6天,头痛、头晕伴随恶心约1小时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在家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但最终送医仍抢救无效死亡。
2019年7月,浙江47岁的贾先生出现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自认为是胃肠炎,坚持到第三天,出现全身无力嗜睡状态,由120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化验结果提示患者出现了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合并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很快患者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急诊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后进行CRRT纠正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和严重酸中毒,最终患者经过抢救顺利出院。
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某某出现发热症状,在下午完成实习后于17时左右离开科室。17时32分取药后回到宿舍休息。20时20分陈某某在宿舍突然晕倒,室友及周围同学立即对其抢救,同时拨打120紧急送入急诊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考虑为心源性猝死。发热患者为何频发心源性猝死?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病毒性心肌炎许多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可以引起心肌炎。发热是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病毒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和损伤,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在发热数天后,病毒性心肌炎可能进一步加重,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猝死的主要机制之一,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2.脓毒症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脓毒症,脓毒症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心肌抑制。在发热数天后,脓毒症进一步加重,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感染性休克,最终可能引发循环衰竭和心源性猝死。3.电解质紊乱发热可能导致代谢率升高,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特别是饮食不足、大量出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会因为大量丢失体液导致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病理状态,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导致心律失常,最终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4.代谢性酸中毒发热时,体温升高会使全身代谢率增加,无氧代谢增强,酮体生成增加,肾脏排酸功能受损,最终导致酸性代谢物堆积,超过身体的清除能力,就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严重酸中毒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直接影响心脏的离子通道,改变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例如,酸中毒会延长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导致QT间期延长,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酸中毒常伴随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高钾血症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还有一些情况会引起心脏骤停,比如成人也可能发生热性惊厥,因分泌物引起急性窒息导致严重缺氧,继而出现心跳骤停。新闻中,千千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相信如果在治疗的9小时内医院进行了必要的辅助检查,不难对死因进行推测。当然,尸检可能是确定死因最权威的方式了。医院的急诊区域是发生猝死最常见的地点,另外,医院门诊的走廊、候诊区等也是发生院内猝死的地点。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患者在检查路上、候诊区等待时突发意识不清、心跳呼吸骤停。很多医生认为,猝死的发生通常都是突然的,都是由于自身疾病发生发展导致的,与医方的诊治、抢救无关,医方不应承担责任。但实际上,很多院内猝死的医院最终都被判赔偿,为什么?一名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收入心内科病房治疗。急诊转运床推到病房后,护士让患者自行下地,步行几步转移到病房床上。患者换床后发生心跳骤停,最终死亡。
一名腹痛患者急诊就诊,医生开具CT检查,检查后患者躺在平车上在抢救室等待CT结果,患者旁边坐着护士一直在玩手机,没有询问,没有监护,没有其他检查治疗。等待约1小时后,平车上的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最终死亡。
一名四肢无力患者急诊就诊,血钾检查为2.2mmol/L,医生给予口服缓释钾片治疗,十几个小时后转院到另一家医院。第二家医院检查血钾为1.8mmol/L,患者被安排行头胸部CT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以上三个真实案例,平心而论,医方到底有没有责任,需不需要赔偿?回到本周的案件,患者到医院的时候是极度虚弱的状态,医方有没有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有没有谨慎地进行评估?有没有对存在的危险情况进行及时处理?诊断是到位的吗?监护、观察、护理是到位的吗?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吗?对于急诊科来说,两个小时之内基本的常规急诊实验室检查(生化、肌钙蛋白、BNP、血气分析、血常规)、心电图、胸腹CT、超声等都应该是可以完成的,可以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给出初步诊断,做出治疗方案。患者并没有被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或监护病房,还可以有家属陪同,可以下地活动。当时,医生对于患者情况的评估并没有认为是高危状态。如果医生检查是完善的,没有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那么医方的责任可能小一些。但是,如果医方检查是不完善的,评估是不全面的,那么医方难逃赔偿。作为一个急诊医生,曾经去过很多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某知名军队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的护士充分体现出了急诊预检分诊的作用。预检分诊台会24小时有一名“掌控全局”的资深急诊护士,对每一位就诊的患者进行询问和分诊,吩咐小护士进行生命体征测量,指挥左手的挂号处给患者挂号收费,呼叫右手抢救室内的医生收治危重患者。对于一般状态较差、病情较重或是120送来的患者,预检分诊护士会在医生接诊前先测量生命体征,开具心电图和动脉血气的检查单,检查地点就在预检分诊台斜对面,最多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得到心电图和动脉血气报告单。再回到预检分诊台,护士就会根据检查结果安排患者进抢救室或是被送去看“流水”。生命体征测量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重要指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疾病。血气分析可以发现呼衰、离子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危机生命的情况。这种还没见到医生,患者预检分诊台前区域停留十几分钟内,护士就完成重要病情评估的情况,真的在各家医院急诊科并不多见。虽然很多医院急诊科也很优秀,但基本都得是医生开单、家属缴费、护士抽血、血样送检验科、打印检验报告单这种流程。相比之下,哪种方式更高效、更安全,不用再多说了。最后再提醒一下,不要忽视没有既往病史的健康年轻人,他们也存在猝死风险;不要认为发热会让人乏力、虚弱,就忽视那些没精神的发热患者,谨慎评估、合理诊治患者是每一名医者的基本义务。栏目顾问律师:梁雨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觅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梁雨律师团队专注于民商事法律诉讼、公司企业法律顾问,业务领域涵盖股权投资、医疗纠纷、知识产权等,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切实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服务。本文事件来自于:潇湘晨报。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都说学医共情是大忌,可是我有血有肉”,医生含泪说出的故事,令人破防……
“现在好好工作,将来有的是时间玩!”信了这话的医生,这辈子要遭老罪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