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很好的养生,叫家庭和睦
无独有偶,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也发现,决定寿命长短的因素中,“与家人的关系”排在第一位。
无独有偶,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也发现,决定寿命长短的因素中,“与家人的关系”排在第一位。
立秋啦!“立”是开始,“秋”为禾谷成熟,意味着炎热渐消,秋天拉开帷幕。不过,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秋老虎”发威,早晚温差增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容易找上门。今天北京精诚博爱医院就为大家送上立秋时节的公共卫生科普小贴士,一起守护家人健康,平稳入秋。
本栏目以四季为纲、体质为本,解读常见皮肤顽疾与亚健康困扰,提供“辨证施养”的实用方案。用通俗语言传递千年医理,让中医智慧浸润日常,助您解锁内外兼修的健康密码。
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虽然暑气尚在,但凉意渐生,“热凉交替”中如何科学养生、防病保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多位权威专家围绕热点话题,为公众送上一份“立秋健康宝典”。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名新品发布会在深圳欢乐港湾举行,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与麦轩食品有限公司携手推出创新产品——五行酥点。此次合作将中医药“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食品工艺相结合的探索与尝试,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食品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要么整天刷着手机,要么打着小牌,要么早也散步、晚也散步,要么跟着别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
曾经,我也觉得到了五十多岁,养生就得讲究喝点养生茶、注意低盐低糖。
立秋后的养生重点在于“收敛”与“滋养”,既要应对“秋老虎”的余热,又要为秋冬储备能量。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方面,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梳理立秋后的养生要点。
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医学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入伏以来,南京城的悠悠秦淮河畔飘起阵阵药香。源于《黄帝内经》“冬病夏治”智慧的三伏贴疗法,正在南京天一中医医院焕发新彩。这里承袭金陵医脉,融合现代精准辨穴技术,让千年古方与秦淮文化共谱夏日养生新篇,成为市民体验中医“天人相应”之道的首选。
锅里炖着大棒骨,桌上摆着红烧肉,一口下去油香四溢,嘴唇都能反光。有人看了说:这才叫贴秋膘,补回来夏天消瘦的那一身肉。但你知道吗?这顿“补”,补得不好,不是强身,而是添病。
立秋刚过朋友圈就被养生茶刷屏了,有人保温杯泡浓茶当水喝,有人熬夜撸串配冷泡茶解腻。
8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立秋时节养生保健、运动健康、口腔防护及病媒防控等热点话题展开系统性解读,并针对公众关心的健康误区与科学防护方法进行深入科普,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秋季健康指南。
8月6日晚,“岐黄古韵・街藏匠心” 长春市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长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长春市中医药管理局、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长春市中医院承办,聚焦 “传承、体验、惠民” 三大主旨,通过主题展览、非遗技艺展示、名医义诊咨询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6日讯这个暑假,一股健康新风尚正在学生群体中兴起。他们告别“宅”和“躺”,选择主动走进搏击馆、武术俱乐部和体育中心,用运动的节奏充实悠长假期。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的脚步悄然而至。立秋标志着秋季的来临,此时天气虽仍带着夏末的余温,“秋老虎” 时常反扑,但昼夜温差已悄悄拉大,人体也需要跟着节气的节奏调整养生策略。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 孟莎/图 岩岩、科明/视频)近日,由杨洋、金晨、汪铎、赵小棠、赵晴领衔主演,柳岩、李乃文、金士杰、吴樾、曹骏特别出演,徐海乔、张晓晨友情出演的古装仙侠剧《凡人修仙传》正在播出。从剧里的“绝世苟王”韩立,到生活中每月9号准时营业的分享者
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87%,较2023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幅。同时,百度百科联合中国科协发布的《2024全国科普日百科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老年人,追求健康的血脉全面觉醒。
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的节气。“立”者始也,“秋”者揫敛之意,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2025年立秋仍处三伏末,暑热未退,早晚微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故民谚有“秋老虎”之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今天(8月7日)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阶段,高温天气将持续一段时间。立秋节气需要注意什么呢?专家介绍,立秋节气要做好“三防一养”。
花粉 养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洗头 曲淼 2025-08-07 11:5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