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灯文化:敦煌变文中的民间叙事传统与口头文学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一批唐代说唱文学的底本静默千年,直至1899年重见天日。这些被称作“变文”的文献,以散韵结合的独特形式,记录了中国民间叙事传统与口头文学的璀璨交融。作为唐代“转变”艺术的文本载体,变文不仅是佛教世俗化传播的产物,更是民间智慧与集体记忆的活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一批唐代说唱文学的底本静默千年,直至1899年重见天日。这些被称作“变文”的文献,以散韵结合的独特形式,记录了中国民间叙事传统与口头文学的璀璨交融。作为唐代“转变”艺术的文本载体,变文不仅是佛教世俗化传播的产物,更是民间智慧与集体记忆的活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变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作为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揭开了中国孝道文化流变的重要篇章。这部创作于晚唐五代的文献,不仅重构了孝道叙事的历史坐标,更以佛教视角完成了对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其文化密码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隐现回响。
在西安博物院,一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静默伫立,骆驼昂首嘶鸣,背上平台载着五位胡汉乐伎:有人弹奏箜篌,有人吹奏筚篥,还有人翩翩起舞。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以凝固的瞬间展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成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微观缩影。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时间认知体系,不仅是农耕社会的生产指南,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套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密码,通过七十二候的精微观察与四时八节的周期循环,构建起一套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至今仍为现代农业提供着历史镜鉴。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飞天以灵动的身姿穿梭于佛国世界与人间烟火之间,成为盛唐气象最鲜活的视觉符号。这些凌空翱翔的形象,既承载着佛教东传的文化交融,更折射出盛唐时代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精神底色。
每年都会指导和评阅若干学位论文,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论文的“灵魂”姑且不论,单看论文的“皮毛”,有时候经常会被气笑。我常常想,每一位学位的申请者,或许都应该多少具有编辑的一些基本素养,至少是文字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