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提出三个要求,中央批示:同意
1979年9月8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坐在轮椅上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只是与别人不同,这位老人强忍着悲痛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1979年9月8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坐在轮椅上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只是与别人不同,这位老人强忍着悲痛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爸爸,您真的不介意令华的父亲是起义将领吗?”1956年秋夜的中南海菊香书屋,李敏放下俄文课本,突然向正在批阅文件的毛泽东抛出这个问题。毛泽东摘下老花镜,笑着把女儿拉到身边: “敏娃子啊,你母亲在苏联教你的辩证法去哪了?看人要看本质嘛!”
“菜市场有位拖着菜筐的老太太,你们非说是主席千金?”1996年春,景山街道办工作人员接到匿名电话时忍不住反问。此时距毛泽东逝世已二十年,但这份家常到尘土里的朴素,恰好印证着李敏用大半生写就的答案。
1936年冬,延安的保安窑洞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毛主席得知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女儿,笑容满面,兴奋地告诉前来看贺的同志:“生了个大鸡蛋,小脸蛋,小嘴巴,跟子珍一模一样,长大肯定是个文静清秀的女孩!”
1936年,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为艰苦的革命岁月增添了一抹温暖。
1958年这一年,李敏转眼间已经成为一个大姑娘了。想当年也就是1949年的时候,当时李敏刚刚来到北京,来到爸爸身边生活。当时的李敏不过才13岁左右。而如今,李敏已经22岁了,是个少女了,自然也有许多的心事。
今天提到贺子珍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可能会感到有点陌生,但是在革命年代,她可是妥妥的“大红人”。因为她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1928年两人结为夫妻以后,贺子珍陪着毛主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革命岁月。
“1999年孔令华离世,毛家后人说:只有他为我们做了这件事。”
“嫂子您看,哥哥总说这照片得收在檀木匣子里。”1999年初秋的午后,孔淑静从泛黄的牛皮纸袋里抽出一张合影。病床上的李敏颤巍巍戴上老花镜,照片里1959年的孔令华穿着中山装,正给毛主席的茶杯续水。她枯瘦的手指突然停在照片边缘:“那天父亲说'令华是老实人'时,茶杯
与之相伴的,是一张令人瞩目的照片:轮椅上,一位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慈祥地与身旁的小女孩一同翻看画报,这位老人,正是贺子珍,而小女孩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李敏的童年经历确实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娇娇”,听着就挺亲切,带着点疼爱的小女孩的意味。那个年代,延安是革命的中心,毛主席忙于领导抗日战争,贺子珍作为他的妻子,也在忙着支持革命事业。
借用《论语·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敏而行”这句话,毛主席为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李敏与李讷,相比于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毛主席对孩子们的要求就是“多做实事”,决不允许孩子们仗着特殊身份谋求特殊要求。
人事档案,这个东西有时候比人还健忘,可有时候却比人还要记仇。1980年代,总参谋部的政审人员翻开一份普通的档案,目光扫过“孔继宁”这个名字,眉头微微一皱,随即低声嘀咕了一句:“孔令华?这不会是毛主席的女婿吧?”一时间,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这一年,在中央与文艺部门的商议下,决定投资拍摄一部电视剧《孔从洲》,借此来缅怀爱国将军孔从洲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