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
表舅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面对重大疾病时,金钱的确能带来治疗的机会,但它的作用也有边界。20万元的医疗支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仅为1.2万元左右,重症监护病房的日均费用更是高达3000至8000元。这让我们意识到,面对生命的脆弱
表舅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面对重大疾病时,金钱的确能带来治疗的机会,但它的作用也有边界。20万元的医疗支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仅为1.2万元左右,重症监护病房的日均费用更是高达3000至8000元。这让我们意识到,面对生命的脆弱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面对亚历山大大帝"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的询问时,只是平静地说:"请你让开些,别挡住我的阳光。"这一简单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正的自足与尊严。在中国古代,孔子周游列国,其教化不仅在于"述而不作"的言语,更在于"席不正不坐,
这些掌声,或许也是一种情绪的见证:从两年前张雪峰劝退报考新闻学,到今年2月复旦宣布大幅压缩文科招生名额到20%……文科生的世界正在接连「下起暴雨」。
道教图像的新研究基本上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本书脱离专注于界定与诠释神像的图像志框架,试图将多元的道教图像放在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称之为象征的文化系统之内,既是反映现实的模式,也是现实所追求的典范。通过这种文化视镜所观察到的道教是构成
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底层的思维方法。人一旦学会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就会处处发现问题。这是一档新颖的哲学节目,也是一套“杠精养成指南”。
然而时移世易,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前五大姓已变为“王李张刘陈”,占全国人口近30%。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杭州 90 后美女私厨阿绿身着瑜伽裤穿梭于客户厨房的身影,与健身教练转型的男私厨秀着肌肉颠勺的画面,共同构成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独特景观。当这种 “健身教练 + 瑜伽裤 + 私厨” 的组合成为普遍现象,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职业形象的颠覆,更是消费文化、身体政治与社会
人有没有钱,通过一些细节就能看出来。在便利店,总能看到年轻人排队抢购临期酸奶;深夜刷手机时,有人毫不犹豫地下单“9.9包邮”的商品;写字楼电梯里,还有人炫耀刚拆封的二手奢侈品包。这些消费行为其实透露着一个人的经济状况,而更严重的是,这些习惯还会代代相传,进一步
在现代社会,谈及婚姻,往往无法绕开“出轨”这个话题。有人认为出轨是道德和人品的问题,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也有人觉得它只是一时冲动的产物;还有人明知故犯,将出轨当作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方式。几年前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图书馆30秒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女生发现,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东京的“Moomin”主题咖啡馆提供了一种避免真实人际交往压力的方式:顾客可以选择与卡通河马玩偶共餐。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在不同场景中戴上不同的面具,比如职场中的专业形象、朋友圈
敦煌藏经洞的绢画上,维摩诘居士托病说法,以残缺之身演绎圆满智慧。这个充满悖论的教育意象,恰似当代教师的生存写照——肩负启迪心灵的重任,却困于病弱之躯与残缺精神的双重桎梏。当教育者自身沦为现代性病症的标本,当教室变成精神荒漠的镜像,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文明悖论:无
在纽约曼哈顿的清晨,洛克菲勒中心的铜牛雕像前,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与送外卖的移民擦肩而过。这个充满隐喻的场景,恰如其分地诠释着那句令人不安的论断:富人安分守己可世代富贵,穷人循规蹈矩必永世贫穷。这种看似宿命论的论断,实则撕开了现代社会最痛的伤口——当社会流动的阶梯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三岁的小女孩自己穿好衣服,将睡衣整齐地叠放在床头;餐桌上,五岁的小男孩安静地吃完早餐,主动将餐具送到厨房;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学生不用提醒就完成了当天的阅读任务。这些令人欣慰的场景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形成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
谈及理论评论的文风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两位欧洲哲学家的名字:德国的阿多诺、法国的萨特。为什么是他俩?因为他们不仅自己文风独特,而且还对文风问题多有思考。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为什么我们仍然能感知到特权的存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拥有的选择吗?只要努力,就可以像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吗?
当公众号上10万+的爆文热议“子女没出息,罪魁祸首是母亲的穷习惯”时,我们陷入了另一个认知陷阱。
过去,我们很容易沉浸在“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以及“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的话语中,忽略了个人努力之外,那些不由个体控制的外部条件。
在现代社会,“闺蜜”这个词带着温暖、亲密的情感色彩。然而,真正的友谊并非仅靠一声“闺蜜”就能承载所有信任与深情。假闺蜜的存在,犹如生活中的暗礁,看似平静友好,实则暗藏危机。社会学家弗洛姆曾说:“人类的关系需要爱与尊重,而非依赖与利用。” 在闺蜜关系中,这句话尤
1970 年代初,我曾向某位年轻的美国访问学者解释,所有那些知识分子英雄——阿尔都塞、巴特、德勒兹、德里达、福柯,更不用说当时那些次要的先知——在大学里往往处在边缘位置,甚至无权指导正式研究工作: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撰写博士论文(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士论文
消息称,喻国明教授在41年间共发表1226篇论文,仅2024年就已经发表48篇论文,平均每年29.9篇,是“全球产量最高学者”。如此惊人的发表数字自然引来了舆论的喧嚣,其中一类最尖锐的批评,则是质问他是否“学阀”,借自己的地位挤占青年学者的发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