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专访裘锡圭:古典学的重建
跟裘锡圭先生约了好几年的访问,终于在今年五月中旬完成。裘先生的严谨认真是出了名的,访问前,我先给他看过一个提纲,他看完后表示同意接受访问,却又强调他是主张“重建古典学”,不能把“重建”误会成“建立”。就这样,在书馨公寓他的住所,根据提纲,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谈
跟裘锡圭先生约了好几年的访问,终于在今年五月中旬完成。裘先生的严谨认真是出了名的,访问前,我先给他看过一个提纲,他看完后表示同意接受访问,却又强调他是主张“重建古典学”,不能把“重建”误会成“建立”。就这样,在书馨公寓他的住所,根据提纲,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谈
2024年5月8日凌晨1点45分,上海新华医院传出一个消息:90岁的裘锡圭教授走了。这位被称为“古文字活字典”的学者突然离世,社交平台瞬间刷屏。但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老人临终前反复叮嘱家属“别搞追悼会”。
是美国的半夜。睡梦中醒来,看到微信,很有些愕然,因为我们在四月赴美之前,还借了裘先生从医院到学校来的机会,在光华楼27楼看望了他,那时候虽然他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听不清,但是气色不错,当时留下一张合影,他还挺有精气神。当他为了合影特别睁大眼睛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很
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1时45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
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1时45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
“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断发展,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一头连接着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和背后的文明,一头连接着当下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藏”在校园中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不久前因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研究再出新成果而火上热搜。今天(3月29日)这个中心迎来了20周年,据中心负责人刘钊教授透露,上海即
“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断发展,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其学科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更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