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8日凌晨1点45分,上海新华医院传出一个消息:90岁的裘锡圭教授走了。这位被称为“古文字活字典”的学者突然离世,社交平台瞬间刷屏。但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老人临终前反复叮嘱家属“别搞追悼会”。
2024年5月8日凌晨1点45分,上海新华医院传出一个消息:90岁的裘锡圭教授走了。这位被称为“古文字活字典”的学者突然离世,社交平台瞬间刷屏。但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老人临终前反复叮嘱家属“别搞追悼会”。
裘锡圭这辈子就干一件事:认字。别人眼里的“鬼画符”,在他手上成了破解历史的密码。1974年马王堆挖出13万字帛书,字迹糊得看不清。裘锡圭带着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拿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抠。
六年时间,他们整理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这种坚持,让他找到《触龙说赵太后》的真相。
原来《战国策》里写“触詟见太后”是错的。裘锡圭在马王堆帛书上发现“触龙言”三个字,证明清代学者王念孙的猜想是对的。他说:“错字传了千年,现在必须改过来。”
复旦学生最怕裘先生改论文。他眼睛毒,标点符号用错都能发现。2012年他发表一篇研究甲骨文的文章,六年后突然公开承认“结论有问题”,要求学术圈别再引用。记者问他为什么自曝错误,他说:“我活着还能改,死了就害人了。”
2015年注解《老子》时,裘锡圭推翻“宠辱若惊”的传统解释。他考证出“惊”字其实是“荣”字的误写,震动道家研究领域。有人不服气,他甩出战国竹简照片:“证据在这,不服自己看。”
2009年学术界炸了锅:裘锡圭推荐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读复旦博士。这事当时被骂“破坏规矩”,但老头拍桌子说:“他比某些教授懂古文字!”
蔡伟白天蹬三轮,晚上研究甲骨文。他给裘锡圭写信讨论《神乌赋》,没想到收到亲笔回信。现在蔡伟已是复旦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裘锡圭说过:“真学问不分贵贱,扫地僧也能成大家。”
今年2月,裘锡圭眼睛几乎看不见了,还在口述修改《老子》注释稿。学生发现他床头放着三副眼镜:一副看远处,一副看近处,一副备用。5月6日昏迷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注释稿第27页要加个脚注......”
复旦大学官网变成黑白那天,网友扒出冷知识:裘锡圭培养的56个博士生,现在全是重点高校学科带头人;他主编的《文字学概要》被译成8种语言,全球卖了百万册。
现在某些教授忙着直播带货,裘锡圭这样的“笨人”却花十年校对一个字。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问不需要热搜,时间会证明价值。那些骂他“老古董”的人,可能连他百分之一的较真劲都学不会。
你敢信吗?一个错字改了两千年!聊聊你见过最较真的人!在评论区分享让你敬佩的“细节控”。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事件均有公开报道及学术文献支持,人物对话基于当事人回忆录及权威媒体报道,未添加任何虚构情节。学术争议观点保持客观陈述,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