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零歧视,共关爱,为‘艾’撑起一片蓝天”
2025 年 3 月 1 日是第 11 个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主题为 “我们同舟共济”(We stand together)。这一节日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发起,每年的 3 月 1 日被定为 “艾滋病零歧视日”(Zero Discrimina
2025 年 3 月 1 日是第 11 个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主题为 “我们同舟共济”(We stand together)。这一节日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发起,每年的 3 月 1 日被定为 “艾滋病零歧视日”(Zero Discrimina
“他从不吸毒,也不乱交,怎么就感染了艾滋病?”——门诊时,一位中年女性焦急地问我,她的丈夫刚刚确诊感染HIV,她百思不得其解。类似的疑问,我每年都能接到好几起。
他穿得整整齐齐,戴着眼镜,一脸斯文,谁能想到,体检报告一出来,竟是“艾滋阳性”。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不是“高危职业”,也不是所谓“乱来的人”,在同事眼里是个再正常不过的老好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办公室里某个员工突然离职,大家私下议论纷纷,有人悄悄说他是“感染了艾滋”。你第一反应是惊讶还是恐惧?接着问题接踵而来:他平时和大家一起吃饭、握手、喝水,会不会传染?这事儿到底有多严重?还能正常工作吗?还能像别人一样结婚生子吗?
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疾病,正突破传统流行区域向全球更广范围扩散。近期,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地相继报告输入性病例并出现本土传播。
医生听我说完这些症状后,第一句话就问:“你们最近有没有被蚊子咬得特别厉害?”我这才想起来,前阵子他天天在院子里玩,蚊子咬得满腿都是。结果一查,居然是基孔肯雅热。这个病毒我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真没想到有天会出现在自家孩子身上。
作为一名HIV感染者,确诊初期的我曾陷入巨大的恐惧:不是怕疾病本身,而是怕告诉爱人后,他会离开我,怕周围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广州惊现基孔肯雅热病毒,这病毒传播途径竟然如此惊人,引发了广泛关注。传染病总是让人心生畏惧,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这次广州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病毒更是让人心头一紧,毕竟广州是人口密集、流动频繁的大城市。
乙肝不是“洪水猛兽”,但它藏在生活里,悄悄影响着很多人。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观察了580名乙肝感染者,发现他们身上有八个惊人相似的习惯。这些习惯不是什么“高危行为”,而是你我可能每天都在做的小事。
你知道吗?中国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但真正需要治疗的,其实不到3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大量临床数据支持的医学结论。那么问题来了:幽门螺旋杆菌要不要一发现就“赶尽杀绝”?
我是浙大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从业18年,见过太多被误解伤害的患者。小王,一名34岁中学老师,半年前被确诊HIV阳性,这个噩耗让她崩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截至2025年8月5日,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含感染者及病人)人数估算约为**139万人**。这一数据综合了最新官方统计和疫情发展趋势分析,具体依据如下:
中老年人上了年纪,身体的机能大不如前,三天两头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老熟人”缠身。但偏偏还有一件事常被忽视: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那是年轻人、特殊人群的事。
性传播是当前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异性传播比例已超过70%。这意味着,在普通男女之间,无保护性行为引发感染的风险正在上升。
通过治疗,艾滋病感染者也有机会过上正常的性生活。大部分感染者不担心妻子、丈夫的反应,更害怕这件事传到双方家族中,闹得天下皆知。(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去年国庆假期期间,我在疾控中心试纸检测出HIV阳性,拿到确诊报告的一刻我是完全懵的,心里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似乎也算不上难受,竟仿佛失去了知觉。
6月23日,泰国公共卫生专家吉缇亚女士透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普吉府HIV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情况,称该地区HIV累计感染者已达6,622 例,有5,699例正在接受持续性地服药治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艾滋病这个词,大多数人听起来觉得遥远,尤其是年轻人,更是觉得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可偏偏就在2025年初,一份真实的临床报告里提到,一个18岁的高中女生在体检时被查出了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