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尼山2025|安乐哲:在秉承文化差异与相互欣赏的态度中保持交流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巫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根基,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为天地鬼神与人交通的媒介者。巫就是以舞降神的人,从事此活动的人,女的称巫,男的叫觋,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叫法也有变化,比如:叫术士、妖术师、医巫、萨满、祭司、占卜师等。他们能使神灵附体,或用其它方法见到神灵。具有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它所关注和探讨的都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一些不能回避和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尽管时代经历了巨大变迁,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5月27日上午,著名道家思想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致聘仪式在哲学院举行。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出席仪式,并为陈鼓应先生致送聘书。
与西方哲学忽视“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自始即重视“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伦关系在整个人类生存中的本原地位。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家”一度遭受猛烈批判,但在晚近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诸多努力中,“家”以及相应的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与本原性重
中国哲学的自信与使命担当:易学文化的深度剖析与时代价值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深邃的思考,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其中,“中国哲学的自信与使命担当”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与自豪,也彰显了在新
罗素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在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学”的每一次发展除其自身内在自觉地更新外,都是在与我国国内存在的各学派交流中得到发展的,汉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
自从清末以来,中国人关于中西哲学与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总的来说,都倾向于简化为一两个特征,如中国是精神文明,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西方人重个体主义,中国人重集体;等等。例如,清末著名翻译家和思想家严复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良书认为,在中共党史研究中,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而且要做到以人为本。对“历事者”要有人文关怀,这一点对党史研究来说有特别意义。因为它的研究对象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体现在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儒、释、道三家如同最耀眼的星辰,共同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自汉魏之后,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历经千年的融合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走向。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汉语哲学研究的争鸣文章,接力推进汉语哲学问题的学术研讨
作为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历史主动精神。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守正创新中
话语是关于某个主题的语言陈述的总和,是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语言或文本而展开的社会交往与关系建构实践。话语是哲学的表现形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话语,时代话语的转变往往意味着社会思潮的变换。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
在历史的迷雾中,有一位智者若隐若现,他的思想如同一座古老而深邃的宝藏,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的出生就充满了神秘色彩,传说其母因流星入怀而受孕,怀胎八十一年后,老子从母亲的左
在做中国哲学的范畴内,经验首先是古人的经验,它表达在经典所记述的内容中。一方面,古典的观念必须在古典生活的经验中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从古典生活经验中提取我们需要的观念。这就是做中国哲学的 “中国”依据。但是,进一步的要求是,它还必须以现代生活经验为基础。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中,孕育出了一套深沉内敛、贴近人生的哲学传统,它不执着于建构逻辑的高塔,而致力于回答一个朴素却终极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佛教文化如同璀璨的星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乃至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佛教文化的起源、传播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无须我来列举。但是,此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使它得以产生和运作的是某种西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而且研究者们没有深入地反思过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是否适合于自身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其实,即使在那时的西方
《周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塑造民族性格与审美取向的重要力量。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在其著作《东方冥想的心理学》中,对中国人以情境式图象包容万物、超感微细部分的审美方式表达了深深的钦羡。这种审美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周易》
在人类思想史上,源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的逻辑被誉为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在中外思想文化诞生的古代时期,三种逻辑处于相对独立且平行发展的状态,对各自的知识体系起着支撑与根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