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专访裘锡圭:古典学的重建
跟裘锡圭先生约了好几年的访问,终于在今年五月中旬完成。裘先生的严谨认真是出了名的,访问前,我先给他看过一个提纲,他看完后表示同意接受访问,却又强调他是主张“重建古典学”,不能把“重建”误会成“建立”。就这样,在书馨公寓他的住所,根据提纲,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谈
跟裘锡圭先生约了好几年的访问,终于在今年五月中旬完成。裘先生的严谨认真是出了名的,访问前,我先给他看过一个提纲,他看完后表示同意接受访问,却又强调他是主张“重建古典学”,不能把“重建”误会成“建立”。就这样,在书馨公寓他的住所,根据提纲,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谈
1980年年底中国史学界不幸失去了两位重要的人物:顾颉刚先生和洪业(煨莲)先生。两位先生都是1893年出生的;逝世的时间也仅仅相差两天:洪先生卒于12月23日,顾先生卒于25日。
“辨伪”是近代中西方古史研究中的一个共同的学术实践。在西方学者的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他们对于基督教经典的批判性研究。中西双方的辨伪在发生原因、具体内容及产生的影响上都有进行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者既有许多类似,也有本质不同。顾颉刚提出的一些著名观点,如
多数学者主张小题大做,用别的语言表述是做“窄而深”的研究。有的说要像乾嘉学术那样“为‘窄而深’的研究”,“见其‘为学问而学问’,使吾辈奋兴向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学术界认为,现代学术史上有两次对于古书的集中反思。一次是上个世纪20年代兴起的疑古派,其特点是以书本论书本,主旨是对古书的怀疑;另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的“走出疑古”派,其特点是注重二重证据法,注重地下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因李学勤先生非
20世纪初建立“新史学”口号的提出,特别是五四时期史学转型的趋势所导致的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使得史学成为传统学术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学科之一。王国维、罗振玉等人利用甲骨文等新材料对中国古史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年代顾颉刚疑古学说的提出、古史辨派的形成,更在
民进前辈顾颉刚(1893—1980)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民俗学的奠基人,在历史地理以及边疆地理的研究中贡献卓著。顾颉刚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还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当代中国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