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关注丨春水百川汇:刘三姐歌谣的“民族和弦”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今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与南宁市国家档案馆举办的“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展开幕,300多件珍贵档案文献全景式呈现“歌仙”文化的传承脉络,为铸牢中华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今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与南宁市国家档案馆举办的“民族瑰宝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展开幕,300多件珍贵档案文献全景式呈现“歌仙”文化的传承脉络,为铸牢中华
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流传着一段段悠扬的旋律,它们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生活百态、情感思绪与历史记忆,这便是被誉为壮族文化瑰宝的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歌谣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被公认为刘三姐的故乡,也成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地。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他在贵州考察时,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又是一年三月三,春风拂过八桂大地,广西化身为一片民歌的海洋。南宁民歌湖畔,歌手齐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桂林漓江边,八方宾客踏歌起舞;柳州鱼峰山下,群众对歌热烈欢快……
黄少政的翻译作品以独特的“可唱性翻译”理念和跨文化适应性策略,在国际学术界和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引发关注。其接受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月31日、2月1日(大年初三、初四),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2025年非遗晚会》(上、下两集)陪您一起非遗过大年。(央视频、央视网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