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一个超级符号的价值觉醒之路
从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瓮”,到南北朝时期的宫廷御酒,再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的荣耀,汾酒用六千年的时光酿就了一个超级符号的觉醒传奇。
从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瓮”,到南北朝时期的宫廷御酒,再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的荣耀,汾酒用六千年的时光酿就了一个超级符号的觉醒传奇。
杏花村,捧着一片古老而绚烂的文化符号,背靠巍峨的吕梁山,面朝温润的汾河水系,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酿酒工艺独特的风土特色。吕梁山的高山气候与汾河的水质相结合,孕育出如诗如画的景色与丰富的生态,成为汾酒酿造的理想之地。
一家一家,报上家门全是香山县有名的世家或者权贵。至少有十数家,礼品把柳家堂屋堆得满满当当。柳家两老看着琳琅满目的东西发愁。以前咱家哪有这些事情?你说这送礼来的,一个个咱全不认识,怎就突然寻摸上门了呢?柳老婆子愁着一张脸。那些人报的全是咱囡囡的封号,冲的怕是县主
随着消费升级和香型多元化趋势深化,清香型白酒依托“入口柔、饮后适”的品类特质,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与价值的双重突破。
杏花村位于中国北纬37度,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适宜酿酒的黄金带。这是因为该地区有优质的水源、独特的土壤以及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都是酿造高品质白酒的关键因素。
汾酒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其酿造技艺在南北朝时期被载入史册,成为宫廷御酒。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金质奖章奠定了其国际地位,被誉为“中国酒魂”,是清香型白酒的标杆。
在当下的年轻圈子里,传统酒局已不再是唯一的社交场合,露营、卧室微醺和文化混搭成为崭新的酒文化图景。
清明时节,山西省杏花村落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水,似乎要将往日飞扬的尘土尽数扫去。街巷上,原本悠闲踱步的路人也不由脚步匆匆。裹挟其中的异乡客拦下一位匆匆放牛归来的牧童,询问哪里有可饮酒的商家,牧童手指前方,天真且坚定地答道:“杏花村”。
但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成为中国四大传统的法定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经典诗句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流传至今。每次轻吟,细密的雨丝、怅惘的行人、朦胧的杏花村,便在眼前徐徐铺展……
夜幕降临孤独开始陪伴,遥远的你有没有看见?昔日的时光不再有缠绵,留下来只有空虚和思念。回首过去甜美浪漫爱恋,美好回忆浮现在眼前。如果用金钱能买回昨天,绝不会让你我各守一遍。失去了你我已痛彻心扉,活下去的勇气早已成灰。你说过未来生活一定很美,可老天还是让我们的梦
杨德祥 1943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高资。军旅生涯24年。曾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处长、《东线》文艺副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和词家。是首批“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
又到清明节,你在祭扫时,是否想过——千年前那个湿漉漉的清晨,落魄诗人杜牧攥着最后三枚铜钱,在杏花酒香里写下的四句诗,为何能穿透时空,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心口发烫?
在华夏大地,杏花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酿酒历史源远流长,享有“中华名酒第一村”的盛誉。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工匠,秉承“匠心”精神,以热爱为笔,以专注为墨,精于钻研、守正创新,绘就着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壮美画卷!
清明节马上到了,我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清明》,给孩子们写了一个儿童剧。
3月28日至3月30日,以“花间一壶酒 醉美杏花村”为主题的第八届汾酒杏花节在汾酒工业园林拉开帷幕,通过“酒文旅”的叙事模式,汾酒在传统与现代、诗情与酒意的交融中,展现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也再度勾勒出了文化传播与创新传承的新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清明》千古流传,但你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其实,不仅作者存疑,这首诗自问世以后,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
作者:景桥,原创首发于2022年4月4日“你的景和我的桥”,格式为“洞见”转载版
偶然间在短视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好像除了上班以外,其他事情都需要靠请假来完成”。是啊,以上班族为例,结婚有婚假、生孩子有产假,亲人去世有丧假,于是有很多朋友都开始感慨,如果活着仅为了上班,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只要心中有阳光,那
杏蕊凝香承古韵,玉壶春色启新章。3月28日,“花间一壶酒 醉美杏花村”第八届汾酒杏花节在汾酒工业园林盛大开幕。此次杏花节,以“杏花”为媒、以“美酒”为约,共同谱写汾酒杏花节的文旅新篇章,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诗情与酒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