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侯夫人墓志》:笔致劲健,顾盼多姿,魏碑洛阳体代表作之一
《侯夫人墓志》又称《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全称《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存志石,失志盖。志高40.6厘米,宽41.5厘米,有浅界格,正书,16行,行16字,计240字。刻于北魏景明四年(503)三月,无撰文、书丹及镌刻人姓名。民国元年(1912)出土
《侯夫人墓志》又称《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全称《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存志石,失志盖。志高40.6厘米,宽41.5厘米,有浅界格,正书,16行,行16字,计240字。刻于北魏景明四年(503)三月,无撰文、书丹及镌刻人姓名。民国元年(1912)出土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对联之“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从大体上来说主要集中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境界、精神内涵与人格修养的深度融合,展现出超越技法层面的文人风骨与宗教哲思。
在千年兰亭的墨香故里,一位“书法痴人”以刀劈斧凿的魏碑风骨,叩开了当代书法的金矿之门。他,是绍兴走出的书法家娄东昇——用三十年光阴淬炼笔锋,以《晋王羲之兰亭诗》问鼎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更在2024年第八届兰亭奖中再攀高峰,成为碑学复兴的扛鼎者。
在千年兰亭的墨香故里,一位“书法痴人”以刀劈斧凿的魏碑风骨,叩开了当代书法的金矿之门。他,是绍兴走出的书法家娄东昇——用三十年光阴淬炼笔锋,以《晋王羲之兰亭诗》问鼎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更在2024年第八届兰亭奖中再攀高峰,成为碑学复兴的扛鼎者。
盗墓这个行业由来已久,在中华文明建立之初,宗法制度初具规模的时候,盗墓的行业便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在书法界也有这样的一位宗师级的人物曾经盗过墓,据说钟繇曾经为了得到了一部笔法秘笈,曾经盗过大书法家韦诞的墓,成为后世探求笔法之秘的一个案例。
北魏《缑显墓志》全称《魏故持节左将军齐州刺史缑使君墓志铭》,刊刻时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高82厘米,宽79.5厘米,四周留有大量空白,中心部分有方格,推测石板最初可能不是用于缑显墓志。方格数量为22×20,即440个,每行22字,共20行。主要介绍缑显生
易中华此次获奖的书法为魏碑风格,大气磅礴,技法高超。他创作了一部长篇《乡村振兴赋》,总字数大约 600 多字。这幅作品不但在长度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其所表现出的深厚思想内涵,符合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的时代要求,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北魏时期(386—534年)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龙门石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工程,承载了深厚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太妃侯造像记》全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四年(503年),位于龙门石窟古阳洞顶部,是“龙门二十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述绝句百首》中,以诗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书法的喜爱,以及对前辈们的景仰。这首诗中“蝯翁”、“慎翁”两个字,分别是指何绍基、包世臣这两位大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等作了较深的研究,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细致地考释。
我是“镇中张志新”,致力于碑帖朗读翻译和初中高中语文古诗文朗读翻译。已经发了几百篇碑帖的朗读翻译视频,可点我头像观看视频,或者搜索“镇中张志新+篇目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玫瑰]我刚刚发了魏碑《崔敬邕墓志》朗读翻译视频,可点我头像观看。
以上图片的铜像,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沈曾植,该铜像安放在驾浮阁大堂内。只见上方的三个字,赫然写着“驾浮阁”,该字正是沈曾植所题写。驾浮阁是江南的一座名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部青春偶像剧,剧情八成都是杜撰的。高湛确有其人,陆贞的原型确实也姓陆,可他们的故事却要有赖后人的想象力了。
3月24日,沈阳市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由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和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文化盛宴在此上演。作为“百姓讲堂,艺术有约”系列活动的重要场次,《魏碑浅析》讲座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共同沉浸于魏碑书法艺术的博
在陕西一座皇陵出土的墓志上绘有 12 生肖图腾,这是殿堂级楷书!在中国城市中,论王气聚集西安称第一,无人敢争第二。
当今书法发展呈现出宗古且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在书体的选择上,多向唐代以前的书体选择,书法的审美也向着高古典雅、质朴自然的方向追寻。其中有两大书体备受国展瞩目,一种是隶书,另外一种则是魏楷。
魏碑书法#现在,学习书法的人是很多的,原来没有网络,我们的眼界只限于身边的一个小范围,可以用井底之蛙来形容,认为学习书法的人没有几个。可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学习书法,仅在头条里进行耕耘的书友就有很多,学习不同书体的,各种形式的(短视频、直播、微
大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公布,此次新入选项目46项、扩展项目19项。至此,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200项。
日前,滨海新区老干部大学春季学期正式开课。来自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80多名老干部学员精神矍铄、步履从容地走进课堂,满腔热忱地投身新知识、新技艺学习,展现了新时代“银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