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种丨 “稻痴”陈温福院士:扎根南繁沃土育好“粮芯”
自1998年到三亚南繁来,每年在北方一完成秋收,陈温福便带着东北的育种材料南下进行南繁加代。一南一北间,一来一往中,陈温福院士用毕生热情书写他对大地、农业、南繁的挚爱。其参与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推动水稻单产屡创新高,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由于
自1998年到三亚南繁来,每年在北方一完成秋收,陈温福便带着东北的育种材料南下进行南繁加代。一南一北间,一来一往中,陈温福院士用毕生热情书写他对大地、农业、南繁的挚爱。其参与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推动水稻单产屡创新高,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由于
“每株都要选一个穗子,不能落了!”4月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试验田中,约1万株稻穗沉甸甸地垂向地面。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员钦星弯着腰穿梭其间,不时嘱咐一旁的同事仔细挑选稻谷。“这些可是太空水稻种子‘上天入地’后繁育的第一代种子,每一粒都有可能培育出
“每株都要选一个穗子,不能落了!”4月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试验田中,约1万株稻穗沉甸甸地垂向地面。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员钦星弯着腰穿梭其间,不时嘱咐一旁的同事仔细挑选稻谷。“这些可是太空水稻种子‘上天入地’后繁育的第一代种子,每一粒都有可能培育出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作为《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一城两地三园”和“一心一轴多基
近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带着这些问题, 采访了民盟福建省委会常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农村部福建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阙友雄。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走进“南繁硅谷”,解锁甘蔗育种的“甜蜜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阙友雄介绍,由于南繁基地在农业科技创新和育种方面的重要地位,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所以被称
3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新研学谷开讲,这场以南繁、深海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拉开2025年研究生思政教育序幕,更以独特方式在近2000名线上线下师生心中播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火种。
海南农垦土地上一派生机勃勃:黄白红紫、大小圆尖,数百种姿态各异的番茄挤挤挨挨,汇聚成番茄的海洋;色彩缤纷、鲜食可口,诸多品种的玉米植株挺立田间,交织蔓延出丰收的画卷;嫁接扦插、剪枝修梢,一手绝活的工人熟练地照料田间作物……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这里培育走出。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很多非农专业的跨学科年轻人正在给种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活力。来看今天(3月15日)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早在1968年,袁隆平院士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南繁工作。自此,湖南加入南繁的科研人员队伍越来越大。数十年来,他们接续奋斗,用一粒粒种子,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早在1968年,袁隆平院士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南繁工作。自此,湖南加入南繁的科研人员队伍越来越大。数十年来,他们接续奋斗,用一粒粒种子,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我是被安排来的!”3月17日,被询问缘何来海南时,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首位全职外籍育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的回答特别直率。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这里培育走出。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很多非农专业的跨学科年轻人正在给种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活力。
云南,给人的印象里总有四季飘香、色彩斑斓的“奇异”果蔬,鲜花有变着花样的吃法,绿化带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珍馐美味,拥有让人羡慕不已的“果蔬自由”。
3月13日,三亚市崖州区,随着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以下简称种子大会)的临近,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里越发热闹,众多新品种农作物竞相生长。
中国种业振兴,南繁硅谷崛起。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定于3月19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行。
连日来,海南陵水县椰林镇,四川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育种试验水稻进入抽穗期,科研人员正开展水稻育种研究的各项工作,一片繁忙景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水稻优良品种选育不仅是粮食增产的核心手段,更是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和消费升级的战略性举措。
3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新闻特写《代表热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央视记者发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还带来了最新生产或研发的成果。其中,南繁新培育的种子引起央视记者的关注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