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遥想75年前,印度和中国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建交,肩并肩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启了追求国家现代化、打造公平国际秩序的征程。在这75年里,中印两国既有亲密合作的经历,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刻。
遥想75年前,印度和中国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正式建交,肩并肩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启了追求国家现代化、打造公平国际秩序的征程。在这75年里,中印两国既有亲密合作的经历,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刻。
“即使重建印中关系之路充满艰辛,印度政府也做好准备。”《印度时报》2日以此为题报道说。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什里(中文名“唐勇胜”)当天还出席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举行的纪念活动。《印度时报》报道称,印中关系的升温再次得到充分展示。唐勇胜表示,如果两国为修复关系
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统穆尔穆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习近平指出,中印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做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是双方的正确选择,完全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同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印度总理莫迪互致贺电。
在中国和印度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接受《中国日报》书面采访,从双边关系、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等领域解读中印关系,展望两国携手发展前景。徐飞洪大使表示,纵览75年关系史,中印关系虽历经风雨起伏,但保持向前发展势头,友好交流合作始终是主流。
当地时间3月26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谈及中印关系时称,冲突并非两国间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他还说,中印两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存在问题,但同时也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近日,总理莫印度迪就中印关系发表最新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作出回应,表示赞赏莫迪的积极态度,并强调中印两国应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这一表态不仅为中印关系注入新动力,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印这俩老邻居,最近有点意思。莫迪这老哥,一改往日画风,突然开始大谈特谈中印友谊的重要性,还说什么“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印得合作,不能“窝里斗”。嘿,这话听着耳熟,是不是跟咱王毅外长那个“龙象共舞”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北京会见来华出席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的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马朝旭表示,双方要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重大国际地区问题沟通对表、协调立场,更好维护双方共同利益。报道称,里亚布科夫表示,俄方高度重视发展俄中关系。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
近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做客莱克斯·弗里德曼播客节目时谈及印中关系。他强调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并认为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我们强调对话,而不是纷争。”莫迪表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建立符合两国最佳利益的稳定合作的关系。他认为,两个邻国之间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对话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北京会见来华出席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的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马朝旭表示在中国领导人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树立了大国、邻国关系的典范。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先后举行视频会晤和通电话就中俄关系和双方共同
日前,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北京会见来华出席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的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马朝旭表示,在中国领导人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树立了大国、邻国关系的典范。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先后举行视频会晤和通电话,就中
提起中印关系,莫迪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也传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这些年在印度的努力,算是白费了......
这两天,国际舞台上又有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参考消息援引《印度时报》网站 3 月 16 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做客莱克斯・弗里德曼播客节目时,谈及了印中关系。这一谈,可谓是抛出了不少值得琢磨的观点,信息量那叫一个大。
莫迪在采访中重点谈到了中印边境问题,说双方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以恢复正常状态。莫迪同时指出,重点是确保分歧不会变成争端,印方强调对话而不是纷争,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建立一种符合两国最大利益的稳定合作关系。
有记者提问称,印度总理莫迪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详细阐述了印中关系。他表示,两个邻国偶尔出现分歧在所难免,但过去40年来,我们一直努力确保这些分歧不会演变成争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积极致力于对话。他还表示,我们强调对话而非冲突,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建立一种符合两国最大
印度总理莫迪强调,印度和中国应在确保分歧不会升级为争端的同时,保持“健康且自然”的竞争。莫迪总理在做客莱克斯·弗里德曼播客节目时谈到了印中关系,他强调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强调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觉得印度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队友,是美国在亚太战略的积极实行者。从事实看,这个观点有很多支撑的依据。比如,印度和美国,从2021年以来,几乎每年至少都要搞一场的联合军演,2021年的海上交汇演习、2022年的“准备战争”演习、2023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