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粟裕大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军事地图?
粟裕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粟裕不仅看1/50000的地图,还要看友邻部队地区的1/200000图,甚至更大范围的1/500000图和全国1/1000000图。
粟裕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粟裕不仅看1/50000的地图,还要看友邻部队地区的1/200000图,甚至更大范围的1/500000图和全国1/1000000图。
1904年,山东泰安的王耀武在饥荒中抓着母亲缝的粗布书包走进私塾;三年后,湖南会同县的粟裕正跟着武师父亲学打南拳。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少年不会想到,他们的人生将在1934年的皖南山丘轰然相撞。
1958年粟裕大将被戴上一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帽子,成了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
陈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诗词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功底。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以诗词记录革命历程、抒发革命情怀。其诗词作品比如《梅岭三章》等,风格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照片上,70多岁高龄的李曼俊笑容灿烂,身旁紧紧依偎着她的就是女儿粟志云,粟志云和母亲穿着同色系的红色上衣,又在其上罩上了一件墨绿外套,整个人显得端庄沉稳。
在人民军队灿若星辰的将帅长廊中,粟裕大将如日中天,而他背后的这位搭档却如隐星般鲜为人知。刘炎,这位与粟裕并肩缔造新四军第一师辉煌的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丹心。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空前的观影热潮和战史研究学者以及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部集艺术性、观赏性、历史性俱佳的优秀战争题材影片。艺术而生动地刻画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场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俄乌战事进入第三个年头,一个长期活跃于社交媒体、以强悍形象示人的武装力量——车臣部队,其在实际战场上的表现开始引发外界,特别是俄罗斯军事圈内部的审视与讨论。在乌克兰军队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发起的一次军事行动中,部署于该区域的部分车臣作战单位,在与乌克兰机械化部队
“蒋军派系林立,尤以蒋系和桂系之间冲突最为激烈,而目前桂系又得到美国人暗中支持,野心更大。正因双方争夺如此剧烈,而偏偏蒋系大部分主力都聚集在江北,江南以桂系势力居多……蒋军派系争斗,最喜欢隔岸观火,如果我们选择此时过江,则会是主动把桂系拖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
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站在孟良崮主峰的山洞口,凝视着横躺在地的张灵甫遗体,长叹一声:“终于雪耻了!”这一声叹息,不仅洗刷了涟水战役的屈辱,更宣告了粟裕“隐形部队”战术的完美收官。
1948年9月24日,当许世友率部攻克济南城垣时,远在180公里外的宁阳大柏集指挥部里,粟裕正凝视着地图上徐州方向的国民党援军动向。这场被后世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关键战役,以14万攻城部队速胜、18万打援部队“零伤亡”的结局,引发了关于军事部署的争议。然而,
1955年秋,北京中南海,张宗逊摩挲着刚发下的上将肩章,耳边突然炸响彭德怀的吼声:“凭啥粟裕是大将,你老张就得当这劳什子上将?!”
1948年11月30日深夜,徐州城突然炸开了锅。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共30万人马,趁着夜色弃城西撤。而此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正盯着地图上的永城方向,手指敲了敲标注两淮(淮阴、淮安)的位置,中央军委刚发来提醒,说
1948年的西柏坡,一份标有“绝密”的电报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发出。粟裕以“斗胆直陈”的措辞,建议暂缓渡江、集中兵力在江北决战。
回首往昔,他们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与波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的梅城战役,便是他们共同战斗经历的重要篇章。当时,共和国元帅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林彪,还有粟裕等众多将领,都是这场战役的重要领导人。
如南路战斗结束后,华野举行了庆功大会,平时说话斯文的粟裕,这会儿也诙谐幽默了。他说:“最近国民党电台广播,‘苏中匪首粟裕负伤,已送东台医院救治'。大家都认识我,我再向大家作一番自我介绍:我就是粟裕,姓粟,单名一个裕字。没有错吧?我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讲话,身上负
1949年7月2日,三野第10兵团13万大军,在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率领下,经过渡江战役后的短暂休整,奉命向福建进军。截至9月25日,第10兵团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胜利解放了整个福建大陆地区。
1944年2月,车桥战役发起。车桥位于淮安县涧河两岸。不得不说,日军在这里真是易守难攻,碉堡足足有53座,围墙高2丈,外壕宽1.5丈,任谁来了也得吃苦头。纵然如此,粟裕依然决定发起车桥战役。
1947年5月16日的孟良崮山谷,硝烟尚未散尽,华东野战军的参谋们正拿着登记簿穿梭在残破的工事间。当粟裕看到汇总数据时,手中的铅笔突然折断,这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实际兵力竟比预估少了整整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位民国大师,周总理三次主动邀请,都未能将他请到餐桌上共进晚餐。等到真的吃饭的时候,毛主席坐在餐桌上陪老先生吃饭,粟裕大将被周总理喊来摆放餐具,只为表示对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