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唤醒”濒危石经
想象一下,1000多年前刻在石头上的佛教典籍,与“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数字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目前正在房山千年古刹云居寺上演的“穿越故事”。
想象一下,1000多年前刻在石头上的佛教典籍,与“微米级微痕增强成像”数字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目前正在房山千年古刹云居寺上演的“穿越故事”。
在还没有数码存储技术的时代,人类的智慧结晶何以穿越卷帙浩繁传世?公元605年起,在太行余脉的古刹中,一场在石上刻经的浩大工程应运而生,历经隋、唐、辽、金、元、明等多朝接力刊刻,为世人留下一座无与伦比的“石刻图书馆”。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白带山下,始建于隋末唐初,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因经而寺,寺以经贵,是佛法云集的地方。历朝历代,有众多僧人到此采石刻经,建塔供奉佛祖舍利,因此留下了多座具有时代特征的古塔,寺内的佛教藏经、石
云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1987年恢复开放以来,始终以“单门迎客”的传统姿态示人,这一低调的开放方式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相得益彰。而2025年“五一”劳动节,这座承载千年石经文化的古刹迎来重大变革——寺院山门首次实现“三门齐开”,
近日,云居寺石经博物馆宣讲团走进昊天学校,开展了一场以“触摸历史印记,感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文化宣讲活动。从鲜活生动的文物背后故事解析,到妙趣横生的历史知识问答,再到“小小讲解员”礼仪表达实践培训,近400名同学在听、说、练的多元体验中,感受到文明传承的真实温
“法不责众”作为汉语成语,原指立法不是为了责罚大多数人,现指众多人违法、违规不会受到责罚。在刑法上,通常指多人共同实施违法犯罪时,刑法难以对所有违法犯罪者进行惩处。这意味着,“法不责众”的理念或认知,已从立法原理演变为“法律意识”“法治误区”和“适法难题”。也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经史、辞赋,尤其在书法领域造诣极高,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蔡邕的书法以隶书著称,其字体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开创了“飞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