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河西宝卷,西北民间文学的璀璨明珠
在我国广袤的大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吟唱俗文学——河西宝卷。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于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
在我国广袤的大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吟唱俗文学——河西宝卷。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于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
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全新的困境。探索民族音乐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以及如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化解民族音乐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条孕育了无数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黄河岸边,有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小镇,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杨紫的青年,他身材瘦削,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杨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表述,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又注意到,在《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3月29—30日,“民俗学、民间文学前沿学术暨《民俗研究》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术前沿动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进行研讨,既体现了当代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者对现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学理关切,也彰显了学界在文化强
3月28日至3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贵州卷》已启动9个卷本编纂工作。
3月21日,杨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大会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标志着杨凌非遗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将为守护文化根脉、赓续文明薪火注入新的活力。
在邳州的民间文学领域,刘向侠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身为邳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她凭借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在这片艺术天地中深耕细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临夏溜嘡是一种流传于甘肃临夏地区的民间文学类型,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言简意赅的寓意、朗朗上口的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历史传承、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在临夏话里把说着顺口、听着顺耳、悟着深刻、品着有味的方言固定词组、歇后语、谚语、成语等等统称为溜嘡。将这些散见于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