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Nat Commun|中国科大黄成栋团队揭示Hsp90动态机制的原子分辨率图景
2024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黄成栋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Dynamic Triage Interplay of Hsp90 with its Chaperone Cycle
2024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黄成栋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Dynamic Triage Interplay of Hsp90 with its Chaperone Cycle
原创 Cell Press CellPress细胞科学CellPress细胞科学向上滑动看下一个原标题:《中国科大Nikolaos Freris教授团队Device:基于对数螺旋线结构的新型螺旋软体机器人问世》
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利用心脏机械活动谐波中的“拍频效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成功克服了远场条件下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大数量级干扰。在无需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该研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医学领域,追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七年前,安徽省立医院,这所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启了探索“科大新医学”的崭新篇章。
◎摘 要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新时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心脏活动感知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利用心脏机械活动谐波中的“拍频效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成功克服了远场条件下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大数量级干扰。在无需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
12月1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暨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校区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57个推荐单位的166支代表队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科学盛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制备了含有钴元素的钛基骨植入物,为骨骼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案。此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1955年回国,1958年
“太精彩了!好多非遗玩不过来!”在“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11月27日,2024年合肥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演展示活动,为该校上千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盛宴。
11月28日下午,“美好安徽我来说”大学生青春思政课——“动感地带杯”2024年“青春安徽宣传员”选拔展示活动在中国科大水上报告厅举办。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记者11月26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谈鹏团队发现,通过改变锂离子浓度,调控传输与成核动力学之间的匹配程度,可以显著提升锂氧气电池的放电容量。该研究为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记者11月26日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在触觉传感器的触点定位分辨率和力识别精度等综合性能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此,基于实验数据、可解释的机器学习、理论推导和第一性原理模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等人建立了一个基于金属-金属和金属-氧相互作用的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的通用理论。该理论适用于金属氧化物载体上的金属纳米颗粒和原子,以及金属载体上的氧化物薄膜。研究发现,对
在过去的 2-3 年里,去噪扩散概率模型 (DDPM) 在生成高质量文本、图像和视频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激发了人们对在蛋白质结构的从头设计中使用生成式 DDPM 的热情。
11月21日,中国科大两项科研成果,同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11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微雪课题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