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岁月为歌:献给祖国的深情告白!5.1祝福祖国!
当五月的风拂过长城的青砖,当朝阳照亮珠峰的雪顶,亿万颗跳动的中国心,正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走来,她曾历经风雨却始终挺直脊梁——是南湖红船的星火燎原,是大漠深处的蘑菇云升腾,是嫦娥奔月的千年梦圆,更是无数双手在田埂、在车间、在实验室里托举
当五月的风拂过长城的青砖,当朝阳照亮珠峰的雪顶,亿万颗跳动的中国心,正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走来,她曾历经风雨却始终挺直脊梁——是南湖红船的星火燎原,是大漠深处的蘑菇云升腾,是嫦娥奔月的千年梦圆,更是无数双手在田埂、在车间、在实验室里托举
1970年5月1日,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7天之后的庆祝晚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发射卫星代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中国航天人的自豪与骄傲,永远镌刻在了航天人的心底。55年弹指一挥间,老一代航天人培
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随后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
拥有三次问鼎苍穹传奇经历的聂海胜,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为题,回顾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无人试验到长期驻留,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攻坚克难,创造“飞天”奇迹的发展历程和高燃瞬间。
“返回器着陆!”伴随着坚定有力的播报,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4月23日,由优酷联合出品的纪录片《登月·进行时》正式上线。节目由演员吴京配音,以嫦娥六号任务筹备、发射、月背采样返回等核心事件为线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钱学森,副组长之一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赵九章。
昨晚刷到神舟二十号对接天和核心舱的直播,评论区炸了锅:“咱们都有3小时快速对接技术,为啥偏要飞6.5小时?是不是‘慢了’?”带着这个疑问,咱请教了一位航天迷朋友——甘肃酒泉的中学物理老师老张,他盯着屏幕说:“别急,航天讲究的是‘稳’,不是‘冲’。”
黄传会曾经问我,你喜欢仰望星空吗,我告诉他,航天人都喜欢仰望星空。岂止是航天人,仰望星空,那是全人类共同的喜好。然而,星空对于航天人,自有一番特殊的深意。
黄传会曾经问我,你喜欢仰望星空吗,我告诉他,航天人都喜欢仰望星空。岂止是航天人,仰望星空,那是全人类共同的喜好。然而,星空对于航天人,自有一番特殊的深意。
岁月悠悠,记忆永恒。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中国航天报社推出的“见证者说”系列报道,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之门。记者深入探寻,与亲历者倾心交流,让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航天故事走进读者心中。
捧读伏萍新作《星空·脊梁》,金色的书名在掌心中流转出银河的微光。闻着淡淡的墨香,我的思绪已然飘入航天诗人伏萍构建的双螺旋诗学范畴。这位中国航天科技四院的女作家,此刻正用诗行搭建起连接星际轨道与人间烟火的量子桥梁,以诗为舟,载着无数读者在星际与尘世间往返穿梭。从
再回东风,除了源于对东风的热爱,也是是为了追寻自己曾经的点滴印迹,捕捉一下青春的影子。而这次回访的收获却超出了我的预想,更多吸引我,让我满足、惊喜、激动、难忘的人和事,让我差点忘了自己的初衷,每日都怀揣感动回到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