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格物与内省的交融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令
万历朝鲜之役爆发之后,信奉阳明心学的宋应昌被明廷任命为经略,作为明军的最高指挥官前赴朝鲜。在朝鲜期间,除指挥明军作战外,宋应昌还曾与朝鲜官员李廷龟等人讲学长达数月,并通过公文与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论学。宋应昌在朝鲜的讲学活动除了学术目的外,还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图。
一、千年心学的现代启示:从“吾性自足”到“人类大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揭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仅是心学的基石,更是中华文明对人性本质的终极洞察。这种“本自具足”的哲学理念,强调内在精神力量无需外求,只需唤醒内心的良知,即可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毛泽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
当消费需求从物质满足跃迁至精神共鸣,从产品体验过渡到价值认同,酒企的文化叙事能力将直接决定着品牌的市场话语权。尤其是,随着新一代消费者对千篇一律的“陈酿故事”“品牌独白”日渐疲态,如何激活文化创新的深层势能在品牌竞争中显得更为关键。
王阳明,这位明代的思想巨擘,其心学思想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阳明心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帮助我们修炼自我、提升人生境界的实用智慧。它的核心概念,如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我们在
摘 要:学记文是一种在集体审美趣味中形成并具有超稳定性特征的文体,与意识形态支撑下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它的变化又与社会思想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有深厚的关联。明代前期学记文多以记叙为主,进而形成公文化的趋向,叙述平实严整,文风平易质朴。后期学记文以议论为
“12岁的少年的初心,一辈子没有改动。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想学圣贤,可是历经磨难以后大部分人退了、改了或者是堕落了,而王阳明百战归来依旧不改这个初心。”在3月26日晚播出的第一集《山水引路》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说。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叫汪志宏,今年57岁,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很高兴能在这个学习阳明心学的平台上与大家相识,从与各位同道的互学共鉴中得到过很多指导,也受到很多启发。虽然我正式学习阳明心学的时间不长,自己的悟性也不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听讲以及学习同道分享
就说沂蒙二姐吕玉霞,52 岁的农村大姐,15 岁辍学,16 岁进棉花厂打工,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可她心里有团火,爱阅读、爱写诗,在鸡零狗碎的日子里,执着地寻找属于自己的 “诗与远方”。一开始,她把作品写在本子上,后来用手机记录。为了一个合适的词,能琢磨到凌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