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碑帖拓片的价值与收藏前景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碑帖拓片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们是古代金石刻石文字最直接的记录,是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历史、文化、文字演变乃至社会风貌的珍贵实物遗存。然而,不同于书画、瓷器等广为人知的收藏门类,碑帖拓片显得更为小众,对收藏者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碑帖拓片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们是古代金石刻石文字最直接的记录,是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历史、文化、文字演变乃至社会风貌的珍贵实物遗存。然而,不同于书画、瓷器等广为人知的收藏门类,碑帖拓片显得更为小众,对收藏者
徐浩所书《不空和尚碑》,又名《广智三藏和尚碑》,全称《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碑文撰者严郢(?—七八三),累官至御史大夫,额题隶书『唐大兴善寺大辩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十六字,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立于大兴善寺,螭首龟趺,此碑是为纪念印度
唐代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一个极高的成就时期,充满了辉煌和卓越的代表。其中,楷书在初唐奠定法度基础后,于盛唐迎来了气象更为恢弘、风格更趋多元的繁荣期。徐浩所书的《大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简称《不空和尚碑》),正是这一时期承前启后、标志着盛
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中期书法“颜筋柳骨”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颜柳徐”。徐浩的书法以楷书见长,其风格端庄严谨,笔力遒劲,结构匀称,深受后世推崇,当时是御用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