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思:队里的那个小伙子没能成为我的爱人,最终我俩成了兄妹
歌声一响起,我的手就停了下来,那些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记忆,像被风吹开的老相册,一页一页地翻开了。
歌声一响起,我的手就停了下来,那些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记忆,像被风吹开的老相册,一页一页地翻开了。
网上说成千上万中国知青出国参加世界革命,为缅共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现实却是,21年革命最终彻底失败,数百名中国青年血洒异乡。
四十二年前,我也是从这个站走的,那时候叫北京站,去山西插队落户。
当年在山西忻州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时,北京知青杨方明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队长家的三小子郭玉秋竟然和本队的年轻寡妇搞对象,郭玉秋还让杨方明去他家帮他提亲,这件事杨方明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做了他俩的月老。
1979 年 12 月,军区大院的红砖墙上,宣传标语 “备战备荒为国家,铁血军魂护人民” 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周知锦站在墙下,心跳加速,她重生了,回到了二十年前。上一世,她一心一意守在有娃娃亲的竹马陆霖川身边,却等成了老姑娘,最终孤独终老。这一世,她决心不再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就到了1978年3月初,闫毅和梁喜林还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村学校的一个代课老师张鹏收到了长春水利电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去学校报到去了。
张新植,生于1955年11月。哈尔滨知青,哈尔滨第四十九中学高中毕业,于1975年10月赴黑龙江省香兰农场四分场机耕队,拖拉机手。1977年11月在农场参加高考,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机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农机研究所,1990年调入黑龙江省农机局
那一年,我们五十多名同学从北京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安家落户。彼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满怀着"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的热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满怀理想与憧憬,从城市奔赴边疆,要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诗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纸号召仿佛席卷全国的骤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谁能想到这段口号里藏着的不是热血,就是骨肉分离——顾荣华、赵根发,他们甚至没想过自己日后的生活会与这几个字纠缠成结。别问上海那时候什么模样,大多家庭都寻个安稳,顾荣华小时候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秋天,东北的秋天来得早,去得也快。秋风中夹杂着一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在提醒人们,冬天即将到来。
雪刚开始飘落时,林秀梅正在集体食堂煮着那锅永远也煮不烂的高粱米粥。
那年我二十岁,青春年华的气息正如初春的麦苗一般蓬勃。我叫孙满意,一个东北农村姑娘,虽出身贫寒,但家教甚严。
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夏天,北大荒的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一样,田野里的庄稼绿得发亮。我和李淑兰已经在农场生活了整整九个年头,我们的青春几乎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
那天傍晚,赵明辉跟着生产队长来到我家,一身城里人的打扮,虽然已经褪色旧了,但在我们村里仍显得格外不同。他很瘦,脸颊微微凹陷,眼窝有些深,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像是藏着一团不灭的火。
“你母亲叫玉芬吗?”有个老头突然在云南的街头拦住一位打扮前卫的女青年。声音很奇怪,带着点上海口音,又不流利。那姑娘回头,眉头微皱,心里想着,这人哪里冒出来的?怎么这样问?老头却毫不迟疑又补充一句:“我是你爸爸。”街边刚刚的热闹瞬间冷了。姑娘眼一瞪,手没忍住就是
北风呼啸着穿过村庄,树叶簌簌作响,满是厚厚积雪的屋顶,偶尔有几块冰凌坠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黑龙江省双河村的又一个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些。
2025年高考已公布成绩。有人提起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工农兵大学生。该剧因题材独特,表演精湛,获得了不少奖项。剧中就有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中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故事。年轻观众可能感觉新奇,但不少亲历者对剧中某些“伤痕”桥段表
我们下乡的地方,把劳动过程中的休息称作“歇火”,也有的叫“抽袋烟”,虽说叫法不同,意思却都一样。不管是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只要是队长扯着那带着乡音的嗓子吆喝一声:“抽袋烟啰!”刹那间,大家便各得其乐。
赵曙光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山西省运城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插队生活了十年之久,当年为了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真是挖空了心思,两次婉拒了进城工作的机会,还差点受到公社的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