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风云(29)安全抵达朝鲜平壤火车站
我们聊天到凌晨五点多,都有很浓的倦意了,李成焕眼皮都撑不开了,他说很长时间没睡觉了。他坚持不让自己睡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给自己提神,我给他的一包烟都抽完了。他掐灭最后一根烟头道:“你去过平壤,还有多久到达平壤?”
我们聊天到凌晨五点多,都有很浓的倦意了,李成焕眼皮都撑不开了,他说很长时间没睡觉了。他坚持不让自己睡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给自己提神,我给他的一包烟都抽完了。他掐灭最后一根烟头道:“你去过平壤,还有多久到达平壤?”
站在平壤大同江畔,晨雾中穿行的市民踩着自行车驶向国营工厂,他们的布鞋上沾着露水,却个个挺直腰板——这是金正恩执政下朝鲜民众的典型剪影。外界对这片土地的想象总在“地狱”与“乌托邦”间摇摆,但真实的朝鲜生活,远比标签更复杂。
站在平壤凯旋门下,导游金小姐骄傲地介绍:“我们朝鲜人不用为房子、看病、上学发愁!”她的笑容真诚而灿烂,但当我瞥见路边摊贩朴阿姨用开裂的手指清点着皱巴巴的粮票时,这个号称“全球最幸福国家”的复杂真相,正在撕裂我的认知。
推开平壤高丽饭店的玻璃门,我仿佛踏进了平行时空。左手边的涉外商店里,中国产的液晶电视标价5800元人民币,右手边的国营柜台,同尺寸的"金星"牌电视仅售1200元。两个朝鲜保安像门神般立在分界线两侧,把本地顾客礼貌地请向右侧区域。
我为了打听要是APTN在平壤设立分部,他们会有什么实际利益,决定和拉法叶·伟普直接碰面。在平壤溜冰场地下室的银畔餐厅,拉法叶邀请了朝鲜中央广播委员会的相关人士,和外务省英国担当局成员们,甚至还准备了英国产的高级威士忌当作贿赂。在朝鲜,为了得到对方的心,送礼物或
"各位同志请看,这是金日成主席亲自题词的永生塔。"李美妍举着小红旗的手指上,玫瑰金苹果手机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光芒。这个说着流利中文的平壤导游,总能在介绍领袖铜像时"无意间"露出新美甲,在讲解计划经济时"恰好"让Gucci香水味飘进游客鼻腔。
作者:林宇翔,现年22岁,目前在日本留学,专注于常平通宝的研究与收藏。曾在古泉文库发表过文章《常平通宝训练都监小平钱小论》。
站在丹东鸭绿江边,望着对岸新义州低矮的平房,中国游客老张摸了摸兜里的智能手机,突然理解了朝鲜导游金小姐那句话:"我们不需要信用卡,因为生活早已被国家写好了存折。"
2018年平壤街头,金正恩视察新建成的黎明大街。镜头里,抱着孩子的母亲突然跪倒在地,双手颤抖着伸向领袖方向;白发老者摘下眼镜擦拭泪水,嘴里喃喃念着"将军辛苦了";年轻士兵紧握钢枪,涨红的脸颊上滚落大颗泪珠......这些画面通过朝鲜中央电视台传遍全国,也让外界
"同志,要试试我们朝鲜的'凤凰牌'吗?"平壤金日成广场旁,六十五岁的李大爷单脚支着自行车,后座摞着半人高的玉米秸。这辆漆皮斑驳的"千里马"牌自行车,与我童年记忆里父亲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竟有九分神似。接过车把的瞬间,车铃铛"叮铃"一声,恍惚间带我穿越回了1985年
"同志,要换粮票吗?"平壤光复百货门口,穿中山装的大叔突然拽住我的衣角。他神秘兮兮掀开外套,内衬缝着十几个口袋,装满了花花绿绿的票券:粮票泛着油光,肉票叠得方正,最醒目的当属那张印着"功勋科学家特供"的鲜红水果券——这场景,像极了三十年前中国供销社门前的"倒爷
“同志,这是您要的春香牌口红,200元一套。”平壤光复百货的玻璃柜台前,朝鲜售货员用绸布仔细擦拭着化妆品礼盒。我望着标价牌愣神——这支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资的口红,此刻正被一位穿呢子大衣的朝鲜女士爽快买下。她胸前的金日成徽章熠熠生辉,挎着的鳄鱼皮包里露出最新款
天还没亮,平壤某居民楼里,47岁的纺织工人李成哲被闹钟惊醒。他轻手轻脚地摸向厨房——妻子正在用玉米面熬粥,配菜是半块腌萝卜。这顿早餐的成本是1800朝元(约人民币1.8元),而他的月工资是5万朝元。“十年前还能偶尔吃上豆腐,现在连鸡蛋都是奢侈品。”李成哲苦笑着
1951年寒冬,志愿军第39军115师的炊事班长王德发永远忘不了那个清晨。当他从宿营的茅草屋中醒来时,发现屋外飘着焦糊味的寒风中,一个不到十岁的朝鲜男孩正用生硬的中文哭喊:"阿爸吉(父亲)被飞机炸碎了,阿妈妮(母亲)饿没了……"
作为平壤纺织厂的三级技工,43岁的金同志总在闹钟响前自然醒。他轻手轻脚穿过两居室的房间——这间由国家分配的住房里,妻子正在厨房煮着大酱汤,14岁的女儿还在睡梦中蜷缩着身子。窗外传来鼓动队的铜锣声,这是朝鲜特有的"叫早服务",穿绿衣的妇女们挥动红旗跳着生产舞,提
清晨五点,平壤万景台区的筒子楼里,43岁的李成美摸黑起床。她颤抖着从铁皮柜里舀出三勺玉米面,用政府发放的电子秤精确称量——550克,这是全家四口人今天的全部口粮。
清晨六点,平壤仓田大街公交站已排起百米长队。35岁的纺织厂女工李慧琳裹紧白色工装,数着站牌上的锈迹——这是她计算时间的土办法。朝鲜的公交车从不报站,也没有电子时刻表,但队伍始终保持着惊人的秩序:没人插队,没人抱怨,连咳嗽都压着音量。
65岁的农民金永哲正弯腰查看梯田里的玉米苗。这片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耕地,坡度超过30度,拖拉机根本爬不上来。他抓起一把泛红的酸性土壤,苦笑着说:“美国人的制裁卡我们脖子,老天爷也没给好地,可咱们朝鲜人,连石头缝都能种出粮食!”
清晨六点,平壤地铁站台飘着油墨香。赶早班的市民捧着当日报纸仔细阅读——这不是文艺电影镜头,而是朝鲜人获取信息的日常。在这个被外界贴上"神秘"标签的国度,首都平壤正上演着计划经济下的独特生活图景。
2015年10月的平壤街头,一辆辆绿黄相间的比亚迪F3出租车穿梭而过。这些中国制造的汽车,是朝鲜经济改革最直观的注脚。一位朝鲜外务省官员对笔者坦言:“改革就是改革,有什么不能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