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丨1000多年来,万里长城在外国人眼中是个什么样?
公元4世纪,古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在其著作《事业》中记载了中国的长城,将其描述为“有一用高墙筑成的圆城廓将赛里斯国(Seres)环绕了起来”。马尔塞林提到的“赛里斯”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产丝之国
公元4世纪,古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在其著作《事业》中记载了中国的长城,将其描述为“有一用高墙筑成的圆城廓将赛里斯国(Seres)环绕了起来”。马尔塞林提到的“赛里斯”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产丝之国
根据搜索结果,用户提到的“艾嘉略”实际上是指19世纪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路易-夏尔·德拉马雷(Louis-Charles Delamarre,中文名艾嘉略),而非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Giacomo Rho。以下是其关于穆坪(今四川雅安宝兴县)和明史的法语
明清之际从时间上说大体是晚明崇祯朝到清顺康雍时期。黄宗羲用“天崩地解”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早期阶段,所言极是。这一时段,国内明清鼎革,历经满汉政权转化与文化巨变,世界范围正经历从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西方文化与体制在全球的扩张。文化相遇与冲突以多重形式展开
以下是对文章进行敏感内容剔除后,基于历史事实的整理与注释,内容聚焦于客观科学考察活动及相关背景,兼顾历史立场说明:
直到十八世纪末,欧洲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富庶、文明、有教养和治理良好的国度”。中国的这一形象是由来华传教士们塑造的,出版于一七三五年的《中华帝国全志》即完整地介绍了中华帝国的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学术文化以及它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被称为“欧洲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的圣
基督教的“以儒入教”方式,是指在中国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或基督徒试图利用儒家思想作为桥梁,使中国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基督教信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基督教教义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共通点,并尝试将基督教神学用儒家语言或思想体系来表达。
2014 年大象出版社和梵蒂冈图书馆合作出版了《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一辑。其中第一册影印收录了顺治八年(1651)汉文《恩纶》敕谕刻本、顺治十年(1653)满汉文合璧《特锡嘉名》刻本、顺治十四年(1657)汉文《御制
引言:16-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在介绍中西思想相遇的背景之后,我们将简略地分析这一相遇在当时不同哲学分支(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就在此时,耶稣会士远渡重洋而来,以传播 “先进科技” 为幌子,悄然编织起一张权力大网。利玛窦这位传教先锋,怀揣着《几何原本》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凭借精妙的几何知识,成功吸引了一众士大夫的目光 ,其中不乏东林党中的骨干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