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论真草的形质和情性之辩证平衡|孟云飞专栏181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段关于真书与草书的平衡关系,对书法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这种平衡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是书法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段关于真书与草书的平衡关系,对书法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这种平衡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是书法
当欧阳中石先生曾言"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时,这并非对技法训练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书法本体论的哲学叩问。在当代书法教育过度技术化的浪潮中,此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道统的物化形态,其生成逻辑绝非肌肉记忆的线性积累,而是文化基因的深层编码。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原文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此段文字以饮食喻教育,揭示知识传递与德性养成的一体性。郑玄注:"教人乃益己
中国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至高形式,历来承载着“技”与“道”的双重维度。欧阳中石先生提出的“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这一命题,看似与传统“勤能补拙”的认知相悖,实则蕴含着对书法本质的深刻洞察。此论并非否定练习之功,而是强调书法学习须以“学”为根基,以文化浸
《学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尊师重道”是《学记》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体现了古代教育者对教育本质和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衄挫"笔法,如一枚蕴藉千年的书学明珠,其光华穿透时空,至今仍照映着中国书法的幽微之境。"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论说,不仅是对技法层面的精微把握,更暗含了中国人对笔墨世界的哲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