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丨夏莹:将马克思的思想大众化
如何在阅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让广大读者愿意读、读得进?今天与您共读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日新书院副院长夏莹推荐的《为什么出发?马克思和他的时代》。
如何在阅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让广大读者愿意读、读得进?今天与您共读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日新书院副院长夏莹推荐的《为什么出发?马克思和他的时代》。
习近平主席两次在署名文章中提到这位鲜为人知的温州人,称赞他所著的《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伟大的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彼此相映生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百年文献学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余个相关版本,而关于这部手稿的呈现方式、著述形式以及核心章节等问题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围绕“精神”进行了许多论述,也深刻指导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精神的产生根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
刚刚过去的六天六夜,他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的紧张脑力劳动之中,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在10年中,他遭受的只是极其残 酷的连续不断的迫 害和空前严 酷的思想统制,从来没有机会全面地系统地论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