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去世后,邓小平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离世,享年86岁。当时,一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邓小平在悼词稿上,划掉了“伟大”二字,改成了“卓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离世,享年86岁。当时,一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邓小平在悼词稿上,划掉了“伟大”二字,改成了“卓越”。
8 月 13 日下午,江西省图书馆赣图大讲堂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讲座活动——《小平小道》新书分享会。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虹携其新作《小平小道》,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静共同探讨邓小平同志在江西的特殊经历及其深远影响。
之所以选这样一件大事来写,是因为近年来看了不少跟伟大人物套近乎的文章。拉大旗作虎皮,不但有效,而且有趣,至于是否恬不知耻,何必去管。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美誉,既是对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邓小平伟大历史贡献的科学评价。但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人们知道得并不是那么清楚。事实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历时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可谓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家,他一直以“嘴上功夫”而闻名。李肇星曾连续担任5年的外交部发言人,也曾担任过3年的驻美大使,他在外事活动中熟悉政策、反应敏捷、不卑不亢,留下了许多佳话。
1982年,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召开,陈丕显原本被拟定为总政主任,甚至还没有正式任命就有人开始叫他主任,结果到了最后,却是余秋里成了总政主任,这是为什么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用笔名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文章的作者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中共党员。后来他自称,1977年秋他把这篇文章送去发表,反对“两个凡是”完全是自己主动
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舆论场上,中国著名学者高志凯以犀利的言辞和坚定的立场,成为捍卫中国尊严与利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为全球化智库副主任,他频繁亮相国际主流媒体,用数据与逻辑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向世界传递中国立场。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万物资源不缺的国家,这就是常言说的一句话“巧媳难做无米之炊”。
邓小平生前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他的家世。邓小平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遗像前摆着覆盖了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骨灰盒,周围摆满了松柏和长青树。参加追悼会的人们胸佩白花,臂缠黑纱,肃穆地步入会场。
“枪杆子里出政权”,毛泽东的这句话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像一把钥匙,直白指出了权力博弈的硬逻辑。这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为新中国的诞生定了调。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一信念几乎没得选择。军队,不仅是铁血铸造的国防,更是新政权唯一可靠的根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小平小道通往康庄大道"创建工作,6月6日上午,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特邀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红色文化传播大使,江西省委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十二年的牢狱生涯,让这位曾经优雅的女士苍老了许多。当她重新获得自由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为丈夫恢复名誉而奔走。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周总理的行书题字,或者是楷书题碑,他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是一种基于传统基础上的融古出新,写出了一番崭新的气象,让人佩服。
常香玉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不但戏唱得好,为人处事更是无可挑剔,是一位高尚的爱国者,抗美援朝时她给志愿军捐飞机一事更是一桩美谈。
红色书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情感力量,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如今,许多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前往博物馆或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这些红色书信。孩子们站在展柜前,目光专注地看着那些纸张泛黄的书信,仿佛能
字词:易读错字如“古诗(shī)”等;易写错字如“绿、柳”等;多音字如“长、似”等;近义词如“丝绦—丝带”等;反义词如“赶紧—缓慢”等;词语搭配如“(脱掉)棉袄”等;词语归类有 AABB 式、ABCC 式。
1978年11月12日,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这是他东南亚三国行的最后一站。新加坡这边,李光耀当总理已经快20年了,把个小岛国搞得有声有色,他对中国的动向自然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