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谓的由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14:47 2

摘要: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美誉,既是对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邓小平伟大历史贡献的科学评价。但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人们知道得并不是那么清楚。事实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历时

邓小平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称谓的由来

李源正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美誉,既是对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历史功勋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邓小平伟大历史贡献的科学评价。但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人们知道得并不是那么清楚。事实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历时十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

“总设计师”称谓的提出

“总设计师”这个称谓,最早是西方舆论界用来赞扬邓小平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对中国出台的有别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政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西方媒体很快意识到邓小平在中国决策层中所扮演的新角色。1978年3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称邓小平为中国政策的“设计师”。不过如果按英文原文直译,应该是“总建筑师”而不是“总设计师”。之所以将其翻译成“总设计师”而不是直译为“总建筑师”,有其复杂的原因。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不仅具备科技含量,而且还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意味。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不仅能展现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开时代风气之先河,为世人留下艺术的殿堂。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建筑师的地位很高,把这个建筑学上的概念迁移使用到其他领域是一种美誉。西方人习惯于把一些雄才大略、有所贡献的政治家尊称为“建筑师”,这是因为政治家和建筑师虽然岗位不同,作用大小不同,他们的工作却都是在为人类的幸福出谋划策,绘制“蓝图”。例如,198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哥斯达黎加总统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就曾被称为“南美洲和平的建筑师”。

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们大多从工匠的角度来理解建筑师,建筑师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也较少使用这个概念。与之相比,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系统进行工业化建设,“设计师”的概念得到广泛应用,工厂、研究院所的总设计师,以及重大技术发明的总设计师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推崇。此外,“设计师”相较于“建筑师”而言,更具有擘画蓝图、勾画未来的含义,强调的是理念上的先导作用而不是实施中的操作角色。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候,将英文原文的“总建筑师”翻译为“总设计师”,更能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现实情况。

西方媒体用“总设计师”称呼邓小平后,很快就受到国内的关注。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领导人是胡耀邦。早在1980年,胡耀邦在党内会议上,就援引国外媒体的报道,称邓小平为“政治设计者”“主要设计师”。

“总设计师”称谓的公开使用

进入1984年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对之关注度越来越高。1985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李鹏陪同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在芝加哥访问期间,李鹏接受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麦克尼尔的采访,就中国经济改革相关问题作出回应。当麦克尼尔问到,邓小平等一些中国领导人年事已高,中国将来是否会继续实行经济改革政策时,李鹏回答说,他认为没有问题,邓小平是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现在身体很好,大家都祝愿他健康长寿。李鹏还表示,中国有步骤地推进干部年轻化,也是促使现有政策能够继续保持下去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对外公开承认邓小平的“总设计师”角色。

到了1987年,以改革为主基调的中共十三大进入紧张筹备之中。7月1日,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在中国共产党建党66周年之际,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出的问题。他特别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他还表示,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历史上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需要巨人而且必然会产生巨人的时代。如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巨人一样,现在,中国10亿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巨人。薄一波的答问,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称邓小平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1987年10月,邓小平与李先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大会政治报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报告指出,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对于建设、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邓小平同志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三大在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没有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为年轻干部的成长与发展腾出广阔空间。中共十三大坚持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部署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的代表评价说,邓小平是我国各项改革方案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的总设计师。有的代表认为,小平同志的“总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不管他有没有职务,是不会改变的。11月1日,大会新闻发言人朱穆之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有香港记者提出“邓小平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今后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时,朱穆之说,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功勋是人所共知的。他在我们党和国家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并不是因为他担任了什么职务,而是由于他思想正确而决定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没有担任党的主席,也没有当总书记,但是仍然是党的政策的总设计师。1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意义重大的一步》,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直是党中央领导层的核心人物,国外称他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国外媒体也十分关注中共十三大和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结果,并就此发表了不少评论。11月2日,波兰《华沙生活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共十三大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时刻,大会使党的领导干部大大年轻化。“中国改革方针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放弃党内最高职务,为别的老战士树立了榜样。”

“总设计师”称谓的广泛应用

随着中共十三大的落幕,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称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使用和传播。尽管由于人们理解的不同,在表述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改革”与“总设计师”已经紧密结合起来,实际上都蕴含着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意思。

1988年1月1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题为《沿着革新的道路》的署名文章,介绍苏联刚刚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论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文章说,中国“80年代实行的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收到的主要成果是活力和革新。正如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所指出的,这条已经证明其正确性的方针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中国革命的老战士和中国主要的政治活动家”。2月20日,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近百名获奖者在北京向邓小平敬赠横幅“改革的总设计师”,并联名致信邓小平,向他拜年。2月26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通讯社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邓小平》发行仪式在北京举行。画册收入邓小平照片500多幅,并附有《邓小平传略》。新闻媒体在介绍这本书时,称“编者着力突出反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9年来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成功的作为,从而突出他作为中国开放改革总设计师的形象”。媒体在对《邓小平》画册发行仪式进行报道时称:“在人民的心目中,邓小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一提法首次见诸于国内媒体。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人事调整。对于当时复杂的局势,国际社会产生了中国是否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疑问,而国内也需要对政治风波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总结,教育人民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和交织,既涉及到对邓小平领导进行改革开放历史功勋的评价,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的走向。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将继续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

1989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会见尼日利亚、墨西哥和缅甸三国的新任驻华大使,向他们介绍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并重申中国的对外政策。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1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而不是别的什么人。6月24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指导者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们坚持贯彻执行的改革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改革开放。”这是在中央全会上党的总书记首次使用“总设计师”来称呼邓小平。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是邓小平同江泽民亲切握手。

9月2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前夕,新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回答联邦德国广播电台记者关于“在不久的将来,中央军委主席这个职务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时,江泽民总书记表示:“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的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近十年来,在我们党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方面,他是总设计师。”

11月6日至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会议公报对邓小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十年来,在我们党和军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在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和外交活动方面,邓小平同志是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这是“总设计师”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央全会的文件中。会后很快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落实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军委领导成员部分调整的部署。11月12日,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改革的总设计师。”

“总设计师”称谓的定型

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明确“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这是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标志着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称谓成为全党的集体意志,同时也意味着改革开放启动以来,“总设计师”的称谓在经历了从提出到定型、从舶来到本土的十多年的历程后最终定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个称谓是对邓小平为改革开放事业所作贡献的最好总结,也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按照中共十四大报告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最为规范,在重要的官方场合,一般在前面缀以“中国”或“我国”,以此来称谓邓小平。但在日常生活中,出于使用上的方便,同时也为了突出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一般简化使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提法,这是一个更日常、更口语化的表述。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联合发布《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2月21日,新华社播发《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江泽民总书记致悼词。这三篇重要文献,都评价邓小平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评价中继续使用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提法。

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57次提到邓小平的名字,评价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报告认为,邓小平“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虽然中共十五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没有“总设计师”的表述,但在此时,“总设计师”的评价已经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2004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24年8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三个重要的纪念时间节点上,我们党在评价邓小平时,继续强调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在坚持邓小平逝世时党对他伟大一生的评价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的新表述,这些新的表述,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全面更丰富地反映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