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王格丨孟子学中的“端”喻诠释

“端”本字“耑”,为象形文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清代段玉裁注:“题者,额也。人体额为最上。物之初见即其额也。古发端字作此,……《周礼》‘磬氏巳下则摩其端’,端之本义也。《左传》‘履端于始’,假‘端’为‘耑’也。”从近代

孟子 耿宁 王格 四端 周汝登 2025-05-02 23:48  4

刘佳慧:瑞恰慈的跨文化理解方法与实践——以《孟子论心》为中心

在对《孟子》进行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中,英国文论家瑞恰慈提出和运用了一系列跨文化理解方法。其要点包括用语言的四种意义去充分探索定义,告诫人们不要强行将西方的逻辑机制应用到《孟子》的解读上,重视言说者的目的,以及尝试性地使用定义和逻辑工具等。这套跨文化理解方法表现出

刘佳慧 孟子 语义学 孟子论心 论心 2025-05-15 08:15  4

古代的书愤

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历来尊崇诗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黄庭坚则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面目可憎也”。百业之中,读书为尊,韩愈在《进学解》里的自我描述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古代 高启 朱元璋 孟子 松堂 2025-04-19 23:23  7

《皮子文薮》思想内蕴的时代新解

皮日休是生活在唐朝末年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人,他的很多作品早已失传,能代表其文学最高成就及其思想的便是其自编集---《皮子文薮》。皮日休借《皮子文薮》这部自编集向后世传达其推崇的思想观念,进而全方位展示了晚唐时期的文学风貌。从皮日休《皮子文薮》的教育观念、道统

孟子 儒家 韩愈 道统 皮日休 2025-04-13 23:22  5

文化经典《孟子》第二十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 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②者。先拉乎 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 亲迎 爵位 文绣 人爵 2025-04-09 16:46  6

文化经典《孟子》第十九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 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孟子 牛山 易牙 理义 黔敖 2025-04-09 16:42  6

文化经典《孟子》第十四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 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

孟子 离娄 男女授受不亲 淳于髡 于友 2025-04-09 15:09  5

文化经典《孟子》第十二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 云:‘不愆

成方圆 孟子 离娄 五音 法先王 2025-04-09 15:02  5

刘强:道脉一贯,经典永传——《四书通讲》尾声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

孟子 刘强 四书 道统 道脉 2025-04-07 07:02  5

千年经典解码:儒家四书究竟包含哪四部?一文带你读懂核心要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经典“四书”历来被视为修身治学的根本典籍。所谓“四书”,具体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这一称谓的定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学术整合。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四者并称,并编纂《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 儒家 朱熹 四书 中庸 2025-04-04 23:04  7

战国大儒孟子:从坎坷周游路到不朽思想传承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在那个百家争鸣、战火纷飞的时代,他怀揣着对儒家思想的执着信念,奔走于各国之间,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传递给诸侯们,期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他就是孟子,以其犀利的言辞、深邃的思想

战国 孟子 齐宣王 孟母 子思 2025-03-30 18:3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