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菜园“三不误”:不误种、不误管、不误收!错过再等一年
地里的风一换方向,老把式就知道:种菜的黄金时间到了!今年闰六月撞上“睁眼秋”,秋老虎比往年凶三成,但再猛的虎也挡不住农时脚步。这时候菜园子要“三不误”——不误种、不误管、不误收,一步踩不准,一年菜篮子就塌半边!
地里的风一换方向,老把式就知道:种菜的黄金时间到了!今年闰六月撞上“睁眼秋”,秋老虎比往年凶三成,但再猛的虎也挡不住农时脚步。这时候菜园子要“三不误”——不误种、不误管、不误收,一步踩不准,一年菜篮子就塌半边!
8月22日上午,安徽省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未来3天沿淮淮河以南最高温度普遍超过35℃,其中池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地超过37℃,请注意防范。
盛夏的正午像是有人把锅盖扣在天地之间,蒸得人连呼吸都带着黏腻。蝉叫得急,风也懒得动。日历翻到八月下旬,三伏天的尾声就要来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关心一个关乎日子节奏的时刻——出伏。
闰六月廿一,老农最怕的4件事!事关收成,速看避坑!
每年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不是三伏天的中伏酷热,而是末伏那几天看似温和却暗藏凶险的“回马枪”天气。气温依旧高,湿度仍不减,空调停不得、冷饮戒不掉,等人反应过来时,身体已经悄悄吃了亏。
清晨6点,鲁西南的菜园子里飘着露水,张叔蹲在垄沟里埋快菜种子,手指沾着湿土,抬头对路过的邻居喊:“二婶,你家香菜泡了没?再晚1天,这茬菜就赶不上中秋的早市了!”——距离立秋只剩5天,全国菜农都在抢这“5天黄金档”,不是瞎忙,是摸透了老天爷的“脾气”:末伏的余温
“出伏在闰月,农人要发愁”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观察。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入伏,至8月19日正式出伏,恰逢农历闰六月,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农谚的再度关注。那么,这句俗语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闰月出伏
随着夏季的尾声临近,民间流传着“出伏热死牛,数九雪不断”的农谚,引发了人们对出伏天气的关注。2025年的出伏时间为8月20日,距今仅剩一周左右。那么,出伏当天的天气究竟如何影响后续气候?晴天是否意味着冬季将更加严寒?让我们从气象学原理和农耕经验出发,深入探讨这
进入末伏的第二天晚上开始下雨,持续到白天,武汉的温度一下子从最高温38℃直降到今天的26℃。据天气预报播报,今明两天还是这个凉爽的气候,然后,又飚到了37℃,估摸着末伏的尾巴和秋老虎要一起“发力”了,要持续至少半个月!防暑还是不可松懈!
“秋老虎”带着闷热来临,你以为夏天过去就能松口气?小心!这种忽冷忽热、闷热潮湿的天气,对心脑血管可不算友好——医院的心血管急诊量往往会在这时明显增加,潜藏的风险也悄悄升级。
这两天在地里干活,感觉这太阳比立秋前还毒!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衣服就没干爽过。老话说“立了秋,把扇丢”,可这立秋都过了好几天了,咋感觉这热劲儿一点没退,反而更“焖”得慌了呢?这立秋后的热,跟立秋之前的热,到底有啥不一样?为啥大家伙儿都管这叫“秋老虎”?今天咱
“立秋一庚入末伏”,时间过得真快,今日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我们迎来了立秋后的第一个天干“庚日”,即庚戌日,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三伏天的最后时段,民间称之为“末伏”。关于“伏”在《汉书·郊祀志注》中有着明确的解释:“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
明天8月9日,就要进入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末伏啦!一提到末伏,很多朋友都特别关心接下来的天气到底啥样,是不是就不热了?末伏要是下雨了又有啥说法?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一过,不少人以为总算能和夏天的炎热说再见了,结果却被“秋老虎”打了个措手不及。早晚还算凉爽,中午就不行了,一定要防晒,太阳比伏天还晒,主要是紫外线比较强,走在路上分分钟汗流浃背,连风都带着一股燥热感。老辈人常说“秋老虎更毒”,这到底是为啥?其实这里面藏着季
38度的热浪还在街头打卡,立秋却悄无声息蹦出来,像个不请自来的老熟人。你刚咬下最后一口冰西瓜,家里长辈已经在厨房操办“贴秋膘”了。朋友圈的肉香味都快飘出屏幕,仿佛谁瘦谁就输了似的。有人说中国的仪式感,是从饭桌开始的。说起来,立秋这一天,好像每家都有点小动作。有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时间像缝针般悄悄走过,转眼又到夏秋交界。眼下是立秋之后的节律,今值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按老规矩这一天进入了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末伏起首——俗话里说的“三伏已尽,末伏上场”。
的确,今年的高温活动太多了,动不动都是40度以上,真的没有最热,只有更热,一波接一波的高温活动好像停不下来了,今年北半球真的是跟高温“打交道”,成为常态化了。
立秋后的养生重点在于“收敛”与“滋养”,既要应对“秋老虎”的余热,又要为秋冬储备能量。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方面,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梳理立秋后的养生要点。
“处暑在头,八月穿棉;处暑在尾,热死老牛”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民间农谚,生动地反映了处暑节气在不同时间出现对气候的影响。2025年的处暑节气落在8月23日,属于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按照传统说法,这正是“处暑在尾”的情况。那么,这句农谚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年的天气
2025年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正是末伏之日。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末伏虽已接近尾声,但暑气未消,地面余热与湿气交织,高温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