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视野下的唐代乐府诗学研究
作为唐人乐府诗创作实践指导与经验总结的唐代乐府诗学,既是唐前乐府诗学的总结与发展,又是唐后乐府诗学的重要参照,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学史上继往开来之集大成。结合唐代礼乐文化建设与乐府诗创作实际,对唐代乐府诗学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研究,并借之探讨唐代乐府诗创作的发展轨迹
作为唐人乐府诗创作实践指导与经验总结的唐代乐府诗学,既是唐前乐府诗学的总结与发展,又是唐后乐府诗学的重要参照,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学史上继往开来之集大成。结合唐代礼乐文化建设与乐府诗创作实际,对唐代乐府诗学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研究,并借之探讨唐代乐府诗创作的发展轨迹
李文广先生专注于“祭孔大典”的保护与传承近四十年,作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先后主持了历届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孔子后裔家祭、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及《孔子世家谱》颁谱大典等重大仪式,并赴全国各地文庙指导祭孔礼仪,为传播儒家礼乐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偃师区,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遗址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被誉“华夏第一王都”。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绿松石龙形器更是闻名天下,被誉“华夏第一龙”。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3500年。
钟鼎回响千秋韵,章纹流转星汉通。东方美学以礼为经,以自然为纬,是清风拂过竹简的篆字,是明月浸透青瓷的冰纹,是流水篆刻山石的肌理,是云霞晕染织锦的华章。先哲对于宇宙的叩问在虚实相生之处回响,今人的澄怀观道将刹那芳华凝作永恒的诗行。美,既在器物形制之精微,更在文明
端午佳节之际,首都博物馆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携手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于5月31日至6月2日推出为期三天的“音·商——礼乐先声”公益演出活动。
今天,让我们聚焦于一位来自河南的高知女性——沐瑶(梅惠粉)。两年多前,一次偶然的机缘,让这位姓“梅”的女子与简称为“梅”的千年古邑闽清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沐瑶与闽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为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让公众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根脉,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开始筹划“早期中国”系列展览,试图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其中,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
为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让公众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根脉,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开始筹划“早期中国”系列展览,试图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其中,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
2025 年 5 月 11 日,一场汇聚学术智慧与文化魅力的盛宴 ——“周公有礼” 之 “礼乐天下” 系列活动在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归心堂盛大启幕。此次活动由洛阳易经学会、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洛阳周公研究会、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联合主办,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河南弘贯文
《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现存于《礼记》中,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相传为公孙尼子等先秦儒家所撰,西汉刘向整理。其核心思想强调音乐与社会伦理、政治的关联,主张“乐与政通”,认为音乐能反映社会兴衰,兼具教化人心、调和社会的功能,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理论总结
由此来看,瞽乃朝中的作曲家,史乃朝中整理各种礼法之书的太史,就象太史公司马迁一样。《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帝尧立,乃以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之音以歌,乃以糜牟置缶而瞽之,乃附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统弦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邯’情脉脉、‘郸’等你来”——成安,一座屹立于冀南平原上的宝藏小城。这里既拥有千年的深厚文脉,又涌动着蓬勃的产业新潮。在这里,禅意山水与现代智造相互映衬,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完美融合。踏入成安,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它以
今年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作为公元前5世纪唯一存世的有声文献,曾侯乙编钟的铭文与乐音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活态档案”,是“人类音乐史的奇迹”。跨越千年,随州曾侯乙编钟作为“来自孔子时代的声音”,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奏响,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探索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新兴路径,4月26日,“孝礼进万家——禅都新兴首届孝礼文化月主题活动”将在新兴县惠能广场隆重举行,广东卫视融媒体矩阵同步直播。演员、礼学指导张晓龙,歌手汪晨蕊,《国乐大典》慈溪瓯乐团等文艺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孔祥川,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邢台市楹联学会理事,邢台博物馆百泉文博讲坛主讲嘉宾,邢台大开元寺秉忠书院特约嘉宾,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多年来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近日,由山东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济宁学院、至圣孔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之礼乐嘉年华活动在济宁学院举行。
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近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超过500名台胞台青参与其中。“当两岸同胞共祭先师、同习礼乐时,我们不仅是在复现礼仪的形式,更是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对记者说。
当西周王朝将“尊贤尚功”的齐与“亲亲尚恩”的鲁分封于海岱之间,两种文明基因便如同黄河与济水般在此交融激荡——它们连缀成一条跨越三千年的文化链,揭示着海岱地区如何从“东夷之地”成长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并为华夏民族架起一座横贯古今的精神桥梁。
活动现场,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将亲笔题写的“论语大会”四字,赠予济宁学院与济宁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文化竞技类综艺节目《论语大会》。据了解,该栏目自创办以来,以文化竞技和艺术演绎形式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