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闭关锁国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
提起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总离不开四个字,闭关锁国,这似乎已经成为清朝的代名词。这个特殊的政策,在清代到达顶峰,现在更是成为统治阶层愚昧的铁证。因此,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上帝视角以后,便在潜意识中把清朝所有的腐朽、落后归结为这四个字。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
提起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总离不开四个字,闭关锁国,这似乎已经成为清朝的代名词。这个特殊的政策,在清代到达顶峰,现在更是成为统治阶层愚昧的铁证。因此,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上帝视角以后,便在潜意识中把清朝所有的腐朽、落后归结为这四个字。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
康熙六十一年统治期间,满清政权对中原百姓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异族入侵。从肉体消灭到精神阉割,从经济掠夺到文化灭绝,康熙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
19 世纪 40 年代,那是一个风云激荡、列强纷争的时代。英国率先发难,凭借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大幕。紧接着,美国也趁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获取了大量在华特权。
提起穆斯林,咱们心里蹦出来的,多是卖烤串的大叔,或者穿艳丽民族服饰跳舞的姑娘。顶多有点忌口,不吃猪肉。
在2025年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施一公突然对着台下的学生们发问:"知道为什么我的实验室总备着1000把冷冻电镜专用镊子吗?"不等回答,他抓起一把镊子在空中划出弧线:"因为我要求每个博士生每天必须掰断3把——这是训练手感的必修课!"这个"硬核导师"
利玛窦一个意大利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他30岁时候,也就是1582年(明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开始传教,并帮助愚昧的大明传授科技知识睁眼看世界,但是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聊聊利玛窦的传教最真实的意图。
只是,西方国家向来都是野心勃勃,他们想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于是就将自己的蓝图铺向全世界,想要把更多的土地收入囊中。
在清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康熙皇帝以其文治武功而闻名遐迩。但少有人知,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宫廷深处还藏着一段对数学如痴如醉的 “学霸” 过往,甚至曾为解开数学难题,挑灯夜战,在艰涩的微积分知识面前,一度被难到落泪。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背后,交织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林棹,作为近年来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新锐作家,凭借处女作《潮汐图》一鸣惊人,成为当代文学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林棹毕业于中山大学,扎实的学术背景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学生时代,她便沉浸于文学经典与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广泛涉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说法难以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乾隆当年曾把文源阁设置在圆明园内,而文源阁里又藏有一部《四库全书》。在圆明园的大火中,文源阁也被付之一炬。
2023年7月8日,郭实猎诞辰220周年。德国西德广播电台制作了一档15分钟的节目——“牧师、海盗、天才?中国宣教士郭实猎”(Pastor,Pirat,Genie? Karl Gützlaff,China-Missionar),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康熙朝的传教士并不知道百年后欧洲在科学技术方面会有大的突破。当时在他们眼中,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所以当时的中西交流完全是双向的。欧洲没有而中国有的,他们发现有价值,就传回欧洲。比如瓷器烧制技术。同时,欧洲有而中国没有的,传教士根据他们传教的需要,就传到中
孙立天的近著《康熙的红票》以一张一七一六的红票为线索,通过梳理清初皇帝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审视清朝的政治、社会及观念,打破了通常所认为的清朝闭关锁国的印象。但本文作者接着孙立天的阐释追问的是,如果看起来心态更为开放的康熙活得更久,中国就真的能够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得中国卷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之中,本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瞬间被排挤放到边缘地带。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比】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著,陈妍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2月,496页,118元
那么这里要谈到我为什么要去搞医疗史?这个问题说起来时间也比较长了,10年前就有这个契机,当年我是搞思想文化史的,基本上注意的是近现代和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我当年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三个空间和地区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一会要谈到的空间问题也是和这个有关,就是对湖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要追溯到两汉之交,大约公元一世纪。当时正值王莽篡汉、社会动荡,佛教这套“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体系,正好对上当时百姓的“精神胃口”。
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文献和资料,及截图。)
圣安东尼奥城的这座公园是世界非遗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完全的原住民风格也不是完全的西班牙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打破了清政府对传教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清朝通商口岸传教。之后的《天津条约》更规定外国人可在清朝内地传教,为传教士在清朝广泛建立教堂提供了条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