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福建地方戏曲传承创新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台海网5月15日讯(导报记者 崔晓旭 曾宇姗 王福敬 郑玮玮/文 采访对象供图)“南戏十二时辰”让泉州古城处处皆戏,非遗戏曲融入厦门中山路骑楼,漳州布袋木偶戏《哪吒闹海》在山水间“腾云驾雾”……闽南街巷深处,古老的戏曲声腔,从未沉寂。梨园戏水袖轻扬,南音琵琶三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它博采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形成极富闽南传统特色的表演艺术,特别是丑角表演闻名遐迩。这一古老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
5月14日,《光明日报》05版整版聚焦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报道包括:《听,这座城市的古韵新声——福建泉州活态传承地方戏曲》《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高甲戏,从戏台走向生活》。一起来看详情——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它博采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形成极富闽南传统特色的表演艺术,特别是丑角表演闻名遐迩。这一古老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建泉州,这座世界遗产城市,以地方戏曲为钥,解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南音洞箫吹响宋元遗韵、梨园水袖舞动千年风华、高甲丑角演绎市井百态,古老文脉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
在福建泉州这座“闽南戏窝子”里,高甲戏如刺桐花般扎根千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承载着闽南人的精神血脉,而《围头新娘》正是这片沃土上绽放的时代之花。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名单公布,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光荣上榜,给我们带来了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它博采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形成极富闽南传统特色的表演艺术,特别是丑角表演闻名遐迩。这一古老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梨园科步程式与时尚街舞的韵律对话,机器狗与提线木偶戏的技艺共舞,戏曲名家与小传承人、小锣鼓手的携手演绎……4月29日至5月5日,这些别出心裁的场景,在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精彩上演。
闽南老人常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戏。"四百年前,田间地头的庄稼汉涂着大花脸扮英雄;四百年后,这门土味艺术成了国宝级非遗,连大文豪郭沫若都看得直拍手叫好!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出被称作"闽南戏精"的高甲戏,怎么靠一群耍宝的丑角,把文化传承玩成了"连续剧"?
福建代表性非遗项目包括高甲戏、南音、泉州提线木偶戏等。高甲戏,又称“戈甲戏”或“九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及台湾、东南亚等闽南语系地区。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宋江戏”,以武打表演为主,后吸收梨园戏、木偶戏、京剧等艺术元素,发展为唱、念
川剧是中国戏曲中十分罕见的以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而构成的剧种。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
在豫剧的百年兴衰史中,戏迷始终是这朵中原艺术之花最忠实的守护者。他们不仅是舞台下的观众,更是剧种存续的土壤、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艺术创新的推动者。尤其在互联网冲击传统文化生态的今天,豫剧戏迷的坚守与嬗变,折射出地方戏曲与民间社会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00部剧目入选,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石福林主演的高甲戏《玉珠串》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石福林主演的高甲戏《凤冠梦》也于去年获得该项荣誉。
影片故事缘起于某朝皇帝为寻回公主失去的玉珠串贴出悬赏:拾得珠串者可得巨金、可当驸马、可做官、可升官。由此经过“失珠、寻珠、得珠、追珠、弃珠、辨珠”等一系列波折。
作为国内首部高甲戏电影,《玉珠串》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创作。影片故事缘起于某朝皇帝,为了寻回公主失去的玉珠串,贴出悬赏:拾得珠串者可得巨金、可当驸马、可做官、可升官,由此,经过“失珠、寻珠、得珠、追珠、弃珠、辨珠”等一系列波折。借助古时一连串妙趣横生的故事,大力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3月10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素萍 通讯员曾世彬)记者近日从泉州市文旅局获悉,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出品的高甲戏电影《玉珠串》入围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了“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全国共有100部剧目入选,其中由福建省文旅厅组织申报的7部剧目榜上有名,入选数居全国第三。泉州有两部剧目入选,分别为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高甲戏《玉珠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