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年入伍,正营转业到公社收购站收猪,不料却成品牌卤肉店老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03:16 3

摘要:"老王,听说你是刚从部队转业来咱公社收购站的?瞧这手艺,这肉做得比咱们公社食堂的还香啊!"村里的老支书把盛着卤猪肉的搪瓷盘往桌子中间一推,抹了抹嘴上的油光。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王,听说你是刚从部队转业来咱公社收购站的?瞧这手艺,这肉做得比咱们公社食堂的还香啊!"村里的老支书把盛着卤猪肉的搪瓷盘往桌子中间一推,抹了抹嘴上的油光。

我放下手里的筷子,笑着点了点头。当时也没想到,我这个收购站的新来户,往后能靠一手卤肉手艺在县城开起店来。

1968年春天,我刚满18岁,和村里的几个同龄人一起被征兵入伍。那会儿能去当兵是件光荣的事,全村人都来送我。妈硬是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煮熟了塞在我兜里,说是路上饿了吃。

新兵连的生活比我想象得要苦得多。以前在家里种地,再累也能偷会儿懒,可部队里不行。每天早上五点不到,伴着哨声就得"翻身下铺,快速集合"。冬天北方的早晨黑得很,寒风刺骨,我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在操场上站队,鼻涕挂在脸上都顾不上擦。

"王小六,你那被子叠的是什么玩意儿?再去重叠!"班长指着我的铺位,脸黑得像锅底。刚开始我连个"豆腐块"都叠不好,每天都得被批评好几回。那时候叠被子可是门技术活,棱角一定要方正,上面放一枚硬币,得能稳稳站住不掉下来。

我记得第一次站岗,正赶上下雪。班长交代:"站岗是重要任务,必须精神集中,坚决抵抗睡意!"可那晚上北风呼啸,雪花打在脸上跟针扎似的。两个小时的岗,我硬是靠着默背家里人的名字和村里各家各户养了几头猪几只羊来抵抗睡意。

"老乡,你家是不是养猪的?"我的铺位旁边是个河南来的兵,大家都叫他"小豆",因为他长得圆乎乎的,脸上还有些麻子。

"咋知道的?"我有些纳闷。

"你睡觉说梦话,总念叨猪价、饲料啥的。"小豆笑着说,"我家也养,俺爹还会做一手好卤肉呢!"

从那以后,我和小豆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训练间隙,他总跟我讲他家的卤肉怎么做,什么八角、桂皮、香叶的比例,怎样控制火候。那时候根本没想到,这些闲聊日后会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

新兵连结束后,我们还一起洗过澡堂子。那会儿洗澡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周才能洗一次,几十号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澡堂里,热气腾腾,说话都听不清。每次洗澡前都得先打扫卫生,把地面刷干净,然后排队等着用那几个水龙头。水常常不够热,冬天洗完澡跑回宿舍的路上,头发能结冰。

新兵期过后,我被分到了炊事班。在部队,能进炊事班是件好事,至少不用饿肚子。刚开始我只负责择菜、洗碗这些杂活,晚上休息时间,别人都在看《新闻联播》或者写家信,我却得继续刷锅。手上的皮都泡烂了,但也没人同情你。

冬天最难熬,天没亮就得起来生火做饭。那会儿用的是大灶台,烧的柴火。我蹲在灶前添柴,眼睛被烟熏得直流泪,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但再苦也比站岗强,至少不挨冻。

我跟着老炊事班长学着掌勺,慢慢地也能做出让战友们夸赞的饭菜了。每到过年过节,我负责炖肉,总会想起小豆说的那些配料和手法,偷偷试着做一些。

"老王,今天这肉炖得真香,给俺多来一勺!"东北来的铁柱端着饭盆排队打饭,馋得直咽口水。

"王班长,这肉味道不一样啊,真香!"战友们吃着我做的卤肉,赞不绝口。

渐渐地,我的卤肉在连队出了名,连指导员家来客人,都要让我做几斤卤肉招待。那时候指导员家住在营区外,有个小院子,比我们宿舍条件好多了。我每次去都得先把鞋在门口擦干净,生怕把泥带进去。

"小王,你这手艺真不错,以后转业了可以靠这个吃饭。"指导员老婆总这么说。当时我只是笑笑,心想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当厨子的。

部队里的津贴不多,每个月才十几块钱。我们总盼着发津贴的日子,好去营区小卖部买点零食改善生活。小卖部里最受欢迎的是奶糖和饼干,一块钱能买好几颗奶糖。我和小豆经常凑钱买一包,躲在被窝里偷偷吃,生怕被班长发现。

那时候收音机很稀罕,我们连就一台,放在文化室里。每天晚上休息前,总有人守在那里听《新闻联播》和《军营之声》。偶尔还能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像《小白杨》、《军港之夜》,大家就跟着哼唱。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1979年,我已经是炊事班的班长了。每天指挥几个新兵做饭,看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就想起自己刚来时的窘境。当班长不容易,既要关心战士生活,又要抓好训练和工作,责任挺大的。

那年春天,我接到了转业的通知。本以为会分配到县粮站或者供销社,没想到最后去了公社收购站收猪。听到这消息时,我心里还有点失落。

"王班长,这工作可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啊!"连长拍着我的肩膀笑道,"以前在家养猪,现在去收猪,以后说不定还能开个猪肉铺子呢!"

当时我只是笑笑,没想到连长这句无心的玩笑话,还真让他说中了。

离开部队那天,战友们给我凑了个送别会。在简陋的食堂里,摆了几个菜,弄了两瓶白酒。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气氛挺热闹,但心里都有点酸楚。

"老王,别忘了给我们寄点家乡特产啊!"小豆醉醺醺地拍着我的肩膀。

"你小子少喝点,明天还得早起呢!"我笑着夺过他手里的酒杯。

老指导员特意找到我:"小王啊,你的卤肉手艺是咱连队的宝贝,到地方上可别丢了。"

他塞给我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我这些年做卤肉的心得和配方。这一晃,都是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了,说不舍那是假的。

离开军营那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最后一次整理内务。叠好被子,擦亮皮鞋,检查行李。看着铺位上的"豆腐块",想着再也不用听到起床号了,心里竟然有点不习惯。

来到公社收购站,我负责收猪、评级和初步加工。收购站的条件比部队差多了,夏天又热又臭,冬天手脚冻得通红。但好在我在部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有什么。

"老王,你这收猪可比我们在行啊,怎么看一眼就知道这猪多重?"同事们常问我。

我笑着回答:"在家养过,在部队又帮着炊事班买过,眼睛练出来了。"

"老王,听说你会做卤肉?给大伙露一手呗!"收购站的老李头得知我在部队的"光荣事迹",起哄让我做给大家尝尝。

正好那天收了一头不太合格的猪,按规定要进行内部处理。我就借着这个机会,用部队里学的手艺,做了几斤卤肉。那时条件有限,锅也不大,香料也不全,但凭着记忆里的味道,还是做出了个大概。

"这味道,绝了!"老李头吃了一块,眼睛一亮,"咱县城都找不出第二家能做出这味道的!"

渐渐地,收购站的同事们开始央求我多做些卤肉,他们出钱买原料,我出手艺。每次做好了,大家都抢着买回家。有时候供销社的同事也来凑热闹,一来二去,我的卤肉在公社里出了名。

那时候农村集市开始兴旺起来,有人提议我可以把卤肉拿到集市上卖。我试着去了一次,带了五斤卤肉,没想到不到中午就卖光了。人们围着我的小摊子问这肉是怎么做的,为啥这么香?

"王班长,你这手艺藏着可惜了,不如开个卤肉铺子吧!"公社武装部的老刘是我部队时的老乡,常来收购站找我闲聊,"现在政策宽了,个体户也能干起来了。"

我心里也动过这个念头,但总觉得有些忐忑。转业干部去做个体户,在那时候还是有些顾虑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为集体做贡献,突然要自己做生意,总觉得不踏实。

直到1984年,县里开始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我才下定决心辞去收购站的工作,在县城租了间小门面,开起了"王记卤肉店"。门面不大,一张小桌子,几个板凳,一口大铁锅,就这么简单开张了。

开业那天,不知怎么的,竟然来了不少人。原来是收购站和公社的同事们提前帮我宣传了一番。我那天准备的五十斤卤肉,还没到下午就卖光了。

"老王,多亏了你这手艺啊!这卤肉香得很,我明天还来!"老李头提着一大袋卤肉,高兴地说道。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我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先把肉放进卤锅里慢慢煮。记得部队里的老炊事班长常说:"卤肉要慢火熬,急不得。"我就守在锅边,时不时地调整火候,加入各种香料。

那时候县城还没通自来水,每天得早早去挑水。店里的活也多,切肉、洗锅、接待客人,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把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时间搬到了店里,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雷打不动。

店里的第一批顾客大多是熟人,渐渐地陌生人也多了起来。我规定自己,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卤肉质量必须一样好,不能因为是熟人就多给点,也不能因为是陌生人就缺斤短两。这也是在部队学到的,办事公道,不偏不倚。

到了早上七点,第一锅卤肉出锅,香气四溢。县城里上班的人们经过门口,被这香味吸引,常常忍不住进来买上几两。

"王老板,你这卤肉是放了什么秘方啊?怎么这么香?"常客们总爱打听我的制作方法。

我总是笑笑:"这是部队传下来的手艺,没啥秘方,就是用心罢了。"

其实,真正的秘诀是在部队养成的那股认真劲儿。无论是站岗放哨还是做饭炒菜,都得一丝不苟。卤肉看似简单,但火候掌握不好,要么太烂要么太硬;香料配比不当,要么太淡要么太冲。这些细节,都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把握。

生意慢慢好起来了,店面也从最初的十来平方扩到了三十多平方。我添置了新设备,请了两个帮手,都是乡下来的年轻人。最初他们连刀都拿不好,切肉时手抖得厉害。我就像当年部队里的班长教我一样,手把手地教他们。

"做卤肉跟站岗一样,得有责任心。客人吃咱的东西,就是信任咱,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我经常这样告诉他们。

那时候,县城里的生活节奏还很慢。下午两三点钟,我常让帮手看店,自己到对面的茶馆喝杯茶,听听评书。茶馆里总有些老人们在侃大山,听他们聊天,也能了解不少县城里的新鲜事。

1986年的夏天,一个意外的客人来到了店里。

"这味道,还真是没变啊!"

我一抬头,差点没认出来,是小豆!他已经胖了一圈,穿着一身干部服。原来他转业后去了省里的一家国企,这次是出差路过县城。

"老乡,还记得咱俩在新兵连聊的那些卤肉配方吗?"小豆笑着问我。

"哪能忘呢!要不是你,我哪有今天这门手艺。"我拉着他的手,感慨万分。

晚上我关了店,带小豆去了县城最好的饭馆。那会儿条件还不怎么样,所谓最好的饭馆也就是能有几个硬菜,有瓶啤酒喝。我俩一边吃一边聊,回忆起当年在部队的点点滴滴。

"记得咱们第一次站岗时下大雪吗?你还摔了一跤,被班长骂得狗血淋头。"小豆笑着说。

"那次是你,不是我!"我纠正道,"你穿着新发的胶鞋,走在雪地上滑得像踩了香蕉皮。"

那晚上,我们喝了很多酒,聊起了那些在部队的日子。艰苦,但也充满了欢笑;辛苦,但也留下了温暖。

"其实啊,我最感谢的还是部队。"我对小豆说,"不是部队,我可能一辈子就在村里养猪,哪能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卤肉店老板呢?"

小豆举起酒杯:"来,敬咱们的军旅生涯!"

"敬咱们的军旅生涯!"我也举起了杯子。

第二天一早,我照常五点起床准备开店。宿醉的头还有点疼,但工作不能耽误。小豆也早早起来帮忙,虽然他现在是国企干部了,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跟当年在部队一样麻利。

"老乡,我走之前给你带些省城的好香料来。"临走时,小豆说道,"你这卤肉店肯定会越做越大!"

如今,"王记卤肉"已经成了县城里的知名招牌,我还在市区开了分店。每年征兵的时候,我都会特意去慰问新兵,给他们送些卤肉。看着那些年轻人穿上军装,我总会想起自己当年懵懂地进入军营的模样。

部队教会了我坚韧、责任和用心做事,这些品质,比任何技能都宝贵。在炊事班的经历,直接给了我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站岗、训练的经历,则给了我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

我常对年轻人说:"部队是个大熔炉,把你煅烧一番,出来就变得更硬更强。"虽然这话听着有点大道理,但确实是我的亲身体会。

有时候想想,人生真是奇妙。我68年入伍,本以为会是另一种人生轨迹,却阴差阳错走上了卤肉店老板这条路。但无论如何变化,那段军旅岁月留给我的印记,始终刻在骨子里,成为支撑我一路走来的力量。

每天早上,当我穿上围裙,生起炉火,看着锅里翻滚的卤汁,闻着那熟悉的香味,我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的炊事班,听见了战友们的笑声和赞美。

"王老板,再来两斤卤肉!"门外传来熟客的喊声,我放下回忆,笑着系上围裙,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忙碌。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