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糖果曾是零食清单上的“顶流”,逢年过节少不了它的身影。然而,如今超市里堆积如山的糖果,却无人问津,市场销量锐减33%。
到底发生了什么?曾经的甜蜜象征,为何变成了被冷落的尴尬库存?
中国人,真的不爱吃糖了吗?
上世纪60年代,糖在中国还是极为稀缺的物品。彼时的中国,物资匮乏,糖果成为了难得的奢侈品。
老一辈人回忆起那个时代,总会提到"糖票"——一种专门用于购买糖的凭证。没有糖票,即使你有钱也买不到糖。
那时候,一块糖果就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欣喜若狂。孩子们过年收到的压岁钱,最盼望的就是能买到几块糖果。
糖果不仅是食品,更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里的精神慰藉和简单幸福。
在这个时期,中国本土的糖果品种并不丰富,大多数是简单的硬糖和水果糖。
这些糖果包装简单,口味单一,但却承载着那个年代人们对甜蜜生活的全部向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糖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0年代,被视为中国糖果产业的黄金时期。
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纷纷引进欧美先进的糖果生产线,大幅提升了糖果的产量和质量。
1987年,中国糖果产业达到了高峰,年产量高达4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是相当惊人的。
各种各样的国产糖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白兔奶糖就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代表性品牌。
虽然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30年代的"ABC米老鼠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大白兔,并在80年代迎来了真正的辉煌。
"七粒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营销标语深入人心,让这款奶糖成为了营养与美味的代名词。还成为了婚礼喜糖的标配,在中国糖果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糖果市场迎来了新的变革。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知名糖果品牌开始纷纷进入中国,给本土糖果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992年,台湾糖果品牌徐福记进入内地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产品。
徐福记开创了"新年糖"的概念,将糖果与春节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了中国人过年的消费心理。
徐福记采用大SKU战略,推出了40多种不同口味和类型的糖果,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创新的散装统一定价销售模式,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不同种类的糖果,这种销售方式迅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1994年,全球知名巧克力品牌德芙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高品质的巧克力产品。
德芙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中国消费者对巧克力的认知,还带动了中国巧克力市场的整体发展。
德芙采用了情感营销策略,将巧克力与爱情、友情等情感元素紧密结合,成功地打造了"纵享丝滑"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糖果消费开始呈现新的变化。
2019年,中国人均糖果消费量降至0.8公斤,较1990年下降了33%。导致糖果消费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分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的担忧。
其次,年轻一代与传统糖果的情感连接逐渐薄弱,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糖果没有特殊的情感寄托。
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零食,人们摄入糖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直接食用糖果转向了饮料等其他渠道。
数据显示,饮料已成为糖摄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40%。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糖果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健康化、多元化、跨界创新成为了行业的新趋势。
许多糖果企业开始推出低糖、无糖产品,以适应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
大白兔等老牌企业也开始尝试跨界创新,推出了冰淇淋、奶茶等衍生产品,通过情怀营销重新激活品牌活力。
徐福记则通过产品升级和包装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糖果的需求。
糖果不再是简单的甜食,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情感价值的载体。在满足味蕾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凭票供应的稀缺品到市场丰富的日常甜点,糖果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虽然当下的糖果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节日必备品,但它依然在许多人心中保留着特殊的位置。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那甜蜜的滋味和它带来的温暖记忆,都将继续在不同世代间传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在雨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