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亲征辽国,赵匡胤连收三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15:22 3

摘要: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再次亲征,他命殿前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率领水师,命检校太傅、归德军节度使韩通为陆军都部署,率领马步军,水陆并进,先行出发。

《一起读宋史》第19章瓦桥关

北汉与辽国互相勾结,不断骚扰后周的边疆地区,这让柴荣大为恼火,便决定暂时维持南方局势,先去收拾北方这两个老对手。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再次亲征,他命殿前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率领水师,命检校太傅、归德军节度使韩通为陆军都部署,率领马步军,水陆并进,先行出发。

柴荣让赵匡胤统领水师,一方面是因为原来负责水师的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已经病逝,一方面是赵匡胤在征伐南唐的过程中,已经熟练掌握了水师的战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赵匡胤善于向对手学习,能打硬仗,也会打巧仗,是柴荣最信赖的将领。

当然,陆军都部署韩通也是柴荣的心腹。

韩通,太原人,后晋时期,不满二十岁的韩通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作战勇敢,不断获得提拔。后汉时期,韩通追随郭威平定三镇之乱,他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先后重伤六次,被郭威视为心腹。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被迫起兵反叛,韩通是积极推波助澜的主要将领,郭威称帝后,韩通一路高升,被提拔为保义军节度使。

柴荣登基后,继续信任重用韩通,让他先后主持胡卢河疏浚、沿河筑堡国防工程以及沿北州县城防工程,韩通 “夜宿古寺,昼披荆棘”,辛苦倍至,马不停蹄,奔走在施工现场,在契丹不断骚扰的情况下,按期完成任务,一举起到了防御敌人、畅通漕运、灌溉田地等多种效益。

显德二年(955年)六月,柴荣伐后蜀,韩通被任命为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他率部进入大散关,围凤州,切断后蜀粮道,从而为后周收复秦、凤等四州创造了条件,因军功被提拔京城内外部巡检、权点检侍卫司。同年,柴荣下诏扩建开封城,王朴负责规划,由韩通负责组织实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

显德六年(959年)春,韩通奉命巡视黄河堤防,组织民夫疏浚汴渠数百里。同年,柴荣准备北伐,韩通提前赶到沧州,组织人力疏通沿途水道,确保水师航行畅通无阻。

由此可见,韩通确实是一位吃苦耐劳、执行力强的优秀将领,尤其擅长工程领域的组织和实施。但是韩通也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弱点,那就是性子直,脾气急,遇事不过脑子,说话不讲方式,作风霸道野蛮,人送外号“韩瞪眼”,是个典型的武夫。

赵匡胤接受任命之后,先是把家事安排了一下,由于父亲赵弘殷病逝,母亲杜夫人还在哀伤之中,赵匡胤交代几个弟妹,协助嫂子贺氏照顾好母亲,妥善处理家务。

此时,三弟匡义二十岁,四弟匡美十二岁。因父兄的缘故,赵匡义被朝廷授予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的低级军官。本来赵匡义多次恳请二哥带他到军中历练,都被赵匡胤拒绝了,父亲不在了,家里不能没有一个成年男人。

但赵匡胤却非常欢喜这个三弟,赵匡义自小聪颖,喜欢读书,文化素养很高,父亲赵弘殷出征淮南时,还专门搜集古书送回给他。就像父亲不希望自己上战场一样,赵匡胤也不愿意让弟弟到战场上冒险。

把家事安排妥当,赵匡胤点起兵将,登上战船,沿河北上,直插辽国境内。

自后汉以来,中原对辽国一直采取守势,尽管辽国对中原骚扰不断,但双方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辽国境内的民众,早已经习惯了安稳的日子,猛然之间,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杀将过来,大出意料之外,赵匡胤船队所到之处,官员百姓纷纷望风而逃。

辽国宁州(今河北省青县)刺史王洪,刚收到周兵大举入境的消息,正打算请求增援,谁知求援信还没有送出,周军水师已经抵达城下,王洪估摸一下自己的实力,清楚无论如何也不是人家的对手,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汉人,也没有必要为契丹人卖命,于是主动打开城门,向赵匡胤投降。

送上门的好事儿,赵匡胤欣然接受,他对王洪赞扬有加,并请他做向导,继续向前进军,直抵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市境内)。

益津关守将名叫终廷辉,得到消息,上城门眺望,只见远方河中,数不清的战船整齐排列,旌旗飘扬,刀枪闪耀,不禁大惊失色。

正在他彷徨失措的时候,忽然听见关下有人大叫开门,终廷辉向城墙下一看,认出是宁州刺史王洪,便问:“王刺史为何到此?”

王洪答道:“将军,我单枪匹马而来,是为关内生灵考虑,请容我入关,与您商议。”

终廷辉于是下关将王洪迎入关内,两人关门密探。王洪先说自己已经投降后周,然后劝终廷辉投降,以保全关内百姓。

见终廷辉犹豫不决,王洪说:“此地本属中国版图,你我皆为大汉子民,从前无奈归属契丹,如今周师到此,你我正好回归故国,岂非善事!何必迟疑不决?”

这番话,将终廷辉打动,于是随王洪出城投降。

赵匡胤又对二人抚慰一番,并向终廷辉询问前行路径。终廷辉坦诚相告,建议赵匡胤:“从此向西数十里,就是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南,与益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不过水路变得狭窄,不便行船,请明公舍船上岸,才能到得关前。”

水路行船本来就比陆路要快,再加上宁州、益津关不战而下,从陆路翻山越岭行进的韩通马步军,被远远地甩在身后。赵匡胤觉得战机不可失,便决定不等韩通到来,乘势进军,直捣瓦桥关。

于是便分派两名将领,带领部分兵马,协助王洪、留廷辉守好宁州和益津关,下令其余将士全部登岸,轻装疾行,一路向西而去,不多时,便来到瓦桥关下。

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也是一名勇将,认为周军长途而来,一定人马疲惫,便趁着周军立足未稳,亲率上千骑兵,出城攻击。

谁知赵匡胤早有防备,手中长棍一挥,身后久经战阵的精悍骑兵呼啦冲出来,迎头顶上,混战一场。辽兵根本不是对手,一会儿工夫,便被杀得七零八落。姚内斌见势不妙,赶忙逃回关中。

赵匡胤不给姚内斌喘息之机,下令全军立刻攻城,但姚内斌虽进攻失利,但防守还是有板有眼,再加上瓦桥关关城险峻,赵匡胤打了一夜,也没有打下来。

第二天,韩通也率领兵马赶到,给赵匡胤带来了好消息,说辽国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北)刺史刘楚信、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刺史高彦晖都已归降,圣上也已经快到了。

他跟赵匡胤抱怨道:“圣上乘龙舟到益津关后,不等我去接应,就着急上岸,夜里在野外宿营,身边只带了几百名侍卫,你说万一胡人前来偷袭怎么办?”

赵匡胤暗暗心惊,但神色不变,笑道:“圣上英明神武,又有皇天护佑,纵有胡人到来,恐怕也不敢近前。”

韩通一听,哈哈大笑,拍着赵匡胤的肩头说:“老弟说的是,哥哥我是有些过虑了!”

二人说笑之间,并肩来到瓦桥关下,赵匡胤示意身边小校,召唤姚内斌出来答话,姚内斌在关上现身,与赵匡胤互相对视。

赵匡胤高声喝道:“姚将军,瀛州、莫州、宁州、益津关各地,都已归降我大周,唯独你还死守不降,你以为我不能攻破此关吗?劝你休要顽固不化,害了关内无辜百姓,不如趁早投降,也免得一场血腥屠戮。”

姚内斌眼见关下的周兵越聚越多,自已一方援军遥遥无期,此时,他已经得知城下喊话的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匡胤,便客客气气地回复道:“赵将军,容我考虑一下,明日再给你答复。”

赵匡胤毫不迟疑,当即答应,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且等你一晚,若明日还不投降,我定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说完这话,赵匡胤拉着韩通转身边走,一起返回营地。二人进入帐中,还未坐下,便听到军营外欢呼声震天彻地,原来是周世宗柴荣到了,赵匡胤与韩通连忙出营迎接,柴荣不顾旅途劳顿,进入营地,一一巡查,慰问将士,满营将士,无不欢欣雀跃,士气大振,瓦桥关上辽兵远远听到周营响声震天,不觉心惊胆战。

第二天早上,姚内斌果然出城请降。赵匡胤带他来见柴荣,姚内斌惶恐跪地谢罪,柴荣示意赵匡胤将他扶起,称赞他主动归降的义举,并给予丰厚的奖励。姚内斌为柴荣风采折服,磕头谢恩,并详细向柴荣汇报了辽国在燕南的军事部署情况,然后起身引导柴荣率军入关。

当夜,柴荣在瓦桥关大摆宴席,犒劳众将及随行官员,席间,商讨进取幽州(今北京)事宜。

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说:“陛下离开京城,不过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已尽取燕南各州,实在是陛下威灵远播,方得此奇功,不过辽主若得此消息,必会调集重兵,前来阻挡,还请陛下考虑周全,切勿轻易进军。”

韩通也说:“李公说的是,我军当前深入敌境,不宜冒进,防止中敌诱我深入之计,一旦有所闪失,被敌断了后路,如何确保大军安全,依臣之见,不如屯兵瓦桥、益津两关,巩固新收之地,然后稳打稳扎,再图进取。”

柴荣听了,沉默不语,脸上露出不悦之意,目光转向赵匡胤。

赵匡胤站起身来,举杯慷慨陈词,说:“二公所言,乃持重之论,臣却不敢苟同。”

“陛下此次起兵,志在恢复我华夏故土,救我子民于水火之中,幽燕百姓望我王师,犹如大旱之望云霓,岂可半途顿兵,失吾民之望?况我王师此来,兵不血刃,取关南之粮,收新降之兵,国库未耗,将士思奋,何不乘势向前?纵然敌人诱我深入,但依圣上之神威,赖将士之英勇,亦可一鼓而定,如若迟疑不前,非但耗吾之力,且增敌之备,故依末将之见,不若急击为上。”

赵匡胤说完此话,将酒杯置于案上,目光炯炯,环顾四周。

柴荣也欣然起身,对众人说:“赵爱卿之言,深合朕意,朕立志统一天下,平定南北,如今已经出兵至此,得上天眷顾,幸得燕南诸州,如浅尝辄止,中途罢兵,岂不为辽人所笑?”

他手指李重进,道:“朕意已决,不捣毁辽都,绝不还朝,你明日便率一万人马,先行出发,朕随后便到。”

又令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出发,去攻取临近的易州(今河北省易县)。

二将当即领命,各自回营准备。

次日,李重进发兵先行,来到固安(今河北廊坊)时,惊奇地发现,守城官员早已经逃得不见踪影,城门大开着,任由周兵涌入。

李重进下令让士兵们稍作休息,时间不长,柴荣也到了,笑对李重进说:“这城也取得太容易些。”

李重进嘿然一笑,拱手道:“全赖陛下圣明。”

君臣二人未多做停留,一边安排人收拾此城局面,一边命令大军继续行进,行至固安城北,只见前面横着一条宽阔的长河,河水潺潺流淌,柴荣来到河边往里一看,河水深不见底,往上冒出股股寒意,柴荣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叫来当地百姓一问,才得知此河叫做安阳水,水中原本有渡筏,只因对岸的辽人听闻有敌军前来,将渡筏收藏起来了。

眼前这一片汪洋浩渺,实在不方便轻易渡河。柴荣便命令各军采集木材搭建桥梁,限定日期完工,自己则率领亲军返回瓦桥关。

到达瓦桥关外,天色尚早,柴荣乘兴登上关外一座高台,欣赏燕南景色,这时,有此地父老乡亲,闻得天子至此,纷纷前来瞻仰,并敬献当地美酒特产,柴荣兴致勃勃,同乡亲们亲切交谈,随口问了一句:“此地叫什么名字?”

父老答道:“历世相传,称之为病龙台。”

柴荣闻言默然,于是骑马离去。

来源:阅世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