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青年研究者奖丨曾静:壳聚糖纳米“钥匙”解锁代谢肝炎密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0 18:25 2

摘要:在肝病研究的浩瀚星空中,青年研究者正以独特光芒点亮新方向。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APASL青年研究者奖)得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曾静,来自于上海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团队。她利用纳米科技书

在肝病研究的浩瀚星空中,青年研究者正以独特光芒点亮新方向。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APASL青年研究者奖)得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曾静,来自于上海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团队。她利用纳米科技书写着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篇章。通过巧妙运用壳聚糖包裹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在高脂饮食挑战下,为肝脏健康撑起一把“保护伞”,有效缓解脂肪变性与炎症反应。这项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充满潜力的新工具,也展现了青年科研人的创新巧思与扎实功底。

曾静医生的科研之旅,恰似一场充满未知的探险,每一步都踏实而充满热情。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共同期待医学未来的更多可能!

曾静博士表示,非常感谢APASL2025对其研究工作的高度认可。获得本次青年研究者奖令其感到非常荣幸。在范建高教授的带领下,其研究团队始终专注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此次获奖研究主要探讨了壳聚糖包裹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氧化铈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结构具有卓越抗氧化特性。研究初期验证了该特性后,后续试验发现其能显著改善动物模型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氧化铈纳米颗粒通过调节m-TOR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信号通路,抑制新生脂肪生成并促进脂肪酸氧化,展现出治疗MASH的潜力。

曾静博士和团队在研究过程中也曾遇到诸多困难。初期结果不理想时,会怀疑研究方向的可行性。此时团队支持和科研耐心尤为重要。每当对结果产生怀疑时,曾静会与团队老师们深入讨论,通过重新审视实验设计、动态调整方案、回溯文献寻找遗漏信息,最终在团队协作下解决问题。此外,氧化铈纳米颗粒的生物兼容性与稳定性也带来了重大挑战。研究团队在早期阶段耗费大量时间优化纳米颗粒合成及包裹途径,以确保其在体内稳定释放并维持抗氧化活性,同时避免细胞毒性。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为MASH治疗提供了新潜在方法。目前正探索如何更有效治疗该疾病,同时兼顾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问题,并将进一步研究验证其临床转化价值。

曾静博士介绍道,其研究方向始于对氧化铈纳米颗粒在其他疾病炎症中的前期探索。该纳米颗粒的显著抗氧化性能激发了团队对其在MASH中的潜在应用的兴趣。结合MASH的病理特征与氧化铈纳米颗粒低生物毒性,团队提出该材料可能对MASH产生干预作用的假设。

在体外实验中,团队通过油酸和棕榈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与炎症,构建MASH细胞病理模型。当加入不同浓度氧化铈纳米颗粒后,观察到特定浓度纳米颗粒可显著降低细胞脂质沉积、缓解炎症反应,并提升细胞存活率。

这一突破性结果增强了团队的研究信心。鉴于纳米材料的可包裹性和良好的运输性能,研究团队期待未来在MASH临床实践中取得进展。

曾静博士回忆道,那天她像往常一样登录APASL官网查阅会议信息,无意间在获奖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反复核实后,惊喜与兴奋交织在一起。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坚持,这项荣誉对于她这样的年轻研究者来说,不仅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深刻的激励。

她强调,这个奖项意味着同行专家对其研究方向与方法的认可,这种专业认同尤为珍贵。它印证了科研过程中即便遭遇困境与挫败感,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这一荣誉为她后续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动力。她计划未来针对MASH治疗机制展开更深入探索,在这一方向寻找更多的科学依据。她也期待通过会议学习更多的肝病知识,并利用这个珍贵的机会与领域内的专家交流,吸收更多宝贵的信息和建议。

此外,这一奖项也极大地提升了她的科研自信心,为未来的研究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她将继续以领域前辈们为榜样,努力在科研道路上产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

曾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目前兼任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分会肝胆学组委员,上海市器官纤维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交大之星”计划,新华医院青年匠心医者、CLIMBER计划。2023年AASLD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 优秀年轻学者杰出研究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脂肪性肝病的诊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共10余篇,申请专利3项,参编著作2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1年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来源:彭友科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