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学习你,成为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0:57 2

摘要:三月底,最高人民法院三百岁皂角树的枝干在暖阳中泛起光泽,树皮皴裂的纹路里钻出星星点点的新绿,恰似法治传承的种子在年轮里生根发芽。3月2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法庭一改往日的威严肃穆,涌动着别样的热烈,主题为“筑牢政治忠诚练就过硬本领——模范法官讲述会”的20

三月底,最高人民法院三百岁皂角树的枝干在暖阳中泛起光泽,树皮皴裂的纹路里钻出星星点点的新绿,恰似法治传承的种子在年轮里生根发芽。

3月2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法庭一改往日的威严肃穆,涌动着别样的热烈,主题为“筑牢政治忠诚练就过硬本领——模范法官讲述会”的2025年度“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讲坛”第二讲如期开讲。来自审判执行一线的四位模范法官代表,与线上线下的四级法院干警一起,围绕持续提升司法能力,一体融合推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建设讲认识、谈体会、话感悟、作示范。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出席并作总结点评。

当讲述声响起,那些写在判决书背后的初心与担当,开始在春光中缓缓舒展。

紧跟时代,终身学习

宋鱼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奋斗者、时代先锋、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一个名字,篆刻忠诚;一条道路,志许一生……”宣传片有力的旁白声,将线上线下的所有人带入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35年的审判历程中。

作为农民的孩子,宋鱼水深知公正对于人民的意义。

“公正是大家最为呼唤的一种规则。”她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在经济庭办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为菜农讨回菜钱,讲到菜农因拿回薄薄一沓钱款而感动落泪时,她的眼神中仍有一丝动容。

“不轻视小额案件的审理;不轻视弱势群体,公平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不轻视当事人的任何权利,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宋鱼水说,这是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若说是百姓情怀让我恪守初心和使命,那么党的培养则塑造了我的职业品格。”宋鱼水表示,对党忠诚既要看政治态度也要看实际行动。

2014年,在建设科技强国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局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应运而生。“那时,我强烈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也深知肩头责任重大。”宋鱼水说。

10多年来,她审理一系列疑难案件,予原创自信,扬知识风尚,促科创发展,推广“技术调查官”等一系列机制,助力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为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

“保护创新的使命感驱使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学习。”宋鱼水说,保护科技创新、严格公正司法的底气在于专业。

这位工作35年的老党员、老法官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知识、终身学习、常学常新。

这种年轻心态令聆听者十分动容。

在一起出版合同纠纷中,老作家反复就一个问题阐述意见,宋鱼水耐心、认真听完后,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出双方都存在过错。老作家感慨,宋法官是双方闹到法院后,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他讲话的人。随后便当即签署了调解协议。

张军院长评价道:“耐心就是一种职业操守。”

“我有幸在工作中接受宋鱼水法官的指导,目睹了她对每一个案件的严谨态度,感受到了她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辨法析理、胜败皆服’,是她司法实践的真实写照,也一直激励着我。”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综合办公室主任、二级高级法官助理马云鹏在互动时动情地说。

真水无香,鱼水情深。正是有了宋鱼水这样的“前浪”不断破风而行、勇立潮头,方有一代代“后浪”见贤思齐、奋起直追,共同成就出奔涌向前、生生不息的时代浪潮。

扎根基层,躬身耕耘

黄志丽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我在基层工作近30年、审理过7000多起充满烟火气的案件、服务过上万名当事人……”时代楷模,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丽走上发言席,语气温柔且坚定。

为回应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黄志丽把司法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脚踏实地,将调查研究贯穿始终——

在一起无墓碑坟地权属纠纷中,黄志丽在故坟旧土堆前追溯最原始的证据。她说:“我并不害怕,事实查不清,道理说不明,不能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才令我害怕。”

“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探求案件根源、厘清案件证据上下足功夫,还事实以真相,让情理法理得以充分昭彰,这才是人民群众最需最盼、可感可触的公正。”黄志丽坚定的话语,赢得了阵阵掌声。

情系百姓,将亲和调解贯穿始终——

“一份准确适用法律的裁判文书,不一定能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黄志丽表示,“定分”重在“止争”。

她讲起初任法官时承办过的一起赡养案。谢老伯养子小谢因挪用公款获刑,出狱后拒绝赡养养父,埋怨养父在其坐牢时未探望。在调解陷入僵局后,黄志丽没有放弃,在走访谢老伯家时,看到他对着小谢照片出神,便和他攀谈起过往,并悄悄录下他的心声:疼爱小谢,没去探监是怕影响其改造。黄志丽又带着相册和录音找到小谢。看到、听到这些,小谢红着眼眶,当即决定回家陪伴老父亲。

“没有温度的司法是没有力量的,失却亲和的调解是没有根基的。”黄志丽说,调解是一项综合性能力。

若法官不明矛盾始末、缺乏相关领域知识,便很难获得当事人信任。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知识,走访乡贤,了解风俗民情,向百姓求教做好群众工作的金点子。

讲起工作感悟,黄志丽眼中满是热忱与执着。

“如我在诉”,将释法析理贯穿始终——

法律条文一句话,释法析理大文章。

“曾有位阿婆拿着外地判决书,气冲冲地找到我,不理解法院为何把孙女判给前儿媳,坚称其中有猫腻。”黄志丽说,她向阿婆耐心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判决依据和探视权等问题,表示孩子青春期需要母亲的引导。最终阿婆释怀,笑着认可了法院的判决。

“释法析理是法律工作者需持续深耕的专业能力,专业才是立身之本。”

现场互动环节,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法院街子旅游环保法庭庭长杨婷通过视频连线,向黄志丽提问:“黄法官,您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为什么不向上发展,而甘愿扎根基层呢?”

“在我看来,那些头衔不是台阶,而是灯塔。法治中国这个宏图,需要有人运筹帷幄,也需要有人躬身耕耘,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个司法老农,去播种法治的种子。”黄志丽说到这,掌声响彻了整个会场。

善执睿行,绝不放弃

赵鑫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现任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解决执行难,要牢牢坚持、紧紧依靠党的绝对领导,找准破解难题的钥匙。”

发言交流中,回顾在执行一线的14年历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赵鑫感慨颇多。

“新时代的执行法官,应把执行工作融入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以更高的站位贯彻‘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要求,保护和平衡各方利益。”赵鑫说,要带着对执行工作的感情,永葆服务大局的决心。

讲述会现场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赵鑫与申请执行人交谈的现场视频。他对申请执行人说:“你没放弃,我就不会放弃!”笑容满面、充满干劲的样子让在座观众倍受感染。

在一起腾退案件中,申请执行人离婚后疾病缠身,靠退休金生活,急切希望拿回房产;而房屋占用人是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太太,其孙子还患有白血病,一家人生活入不敷出。赵鑫认为,只强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或搁置案件都违背司法为民初衷。

经多次沟通、多方协调,他为申请执行人筹措临时安置资金,帮被执行人一家找到安置场所,以善意文明的执行方式妥善化解矛盾。

现场听众频频点头,脸上满是敬意与感动。

“一定要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赵鑫表示,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永葆司法为民的初心。

他妥善执结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系列疏解腾退案件20余件,着力维护辖区经济稳定发展;执结涉2万平米养老院腾退案,与属地相关部门紧密配合,103名失能老人均得到妥善安置;使用电子封条“活封”企业生产设备,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持企业财产运营价值,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执行中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面对被执行人的百般阻挠,赵鑫说,要带着迎难而上的激情,永葆捍卫司法权威的恒心。

“‘三情’定风波,‘三心’解民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监事长许身健这样点评道。

世界舞台,中国担当

肖海棠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

国际法治舞台需要中国声音,世界知识产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

“2013年,华为诉美国IDC垄断纠纷案轰动一时,这是中国企业向外国企业提起的第一宗反垄断诉讼,无先例可循,在国际上也未达成共识。当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全国先进工作者、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肖海棠的语气中透露着自信与果敢。

肖海棠边学边办,剖析案件核心,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详细论证,给出了有力的中国答案。

“惟有挺膺担当,方能不负时代。”肖海棠字字铿锵。

许多法官的心愿就是写出一份专业而受各界好评的判决,肖海棠也不例外。

2018年,华为与三星在全球掀起44起专利纠纷案,其中两起二审案件极具政治敏感性,考验中国法院的智慧与能力。

“我们采取调解与判决同步走策略。在40万字判决书初稿诞生前夕,因时局变化调解出现转机,我们果断推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必要专利相互许可,44起纠纷一揽子和解,美国禁诉令失效。”

“当凝结心血的判决书被锁进抽屉,说不遗憾是假的。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让我释怀。”说到这,肖海棠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豁达。

“无论是司法裁判还是司法服务,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肖海棠如是说,她深知创业者们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期盼,积极回应市场创新主体的司法需求,深入行业与市场第一线,努力将讲政治与讲法律贯彻落实到工作中。

“面对审判工作中疑难复杂的问题,如何让自己持续学习,您的驱动力是什么?”互动交流时,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二级高级法官苏蓓向肖海棠发出了这样的问题。

“新类型新问题新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主体是迫切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维护正义,护航创新。敬业爱岗的责任感、保护创新的使命感以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驱使我持续学习,从容面对挑战。”肖海棠的回答引起现场干警的共鸣。

从深度参与中国知名民企涉外重大诉讼,到积极推动标准必要专利中国方案的全球输出,肖海棠在国际舞台擦亮中国法治的鲜亮名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一级导演,时代楷模发布厅制片人孙岭作为嘉宾点评道:“人民法院队伍的老、中、青三代薪火相传、携手共进,凝聚起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未来可期。”

“学习榜样,就是学习英模法官为大局服务的使命担当和为人民司法的深厚情怀;就是学习英模法官精益求精的进取立场和清正廉明的职业坚守。”许身健在点评中说。

法庭外,暮色渐起

四位模范法官的深情讲述

像春日播下的种子

埋进年轻干警的笔记本

也落在每一位听众心间

榜样的力量代代传承

一份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法治答卷

正在不断书写

黄志丽(中)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向上滑动阅览

在法院工作近三十年,从一头青丝到两鬓初霜,我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改变的是容颜和气质,不变的是信仰和责任。在审理的7000多件充满烟火气息的案件里,上万名当事人如释重负的笑脸,是我所有坚守的意义所在。接下来,我结合“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分享三点体会。
一是要将调查研究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才会强大起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法治本身不仅是规则之治,更是良法之治。多年审判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事案件无小事,纠纷根源纷繁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适用“谁主张,谁举证”。正确适用举证责任,需要法官日积月累地提升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融合理解能力,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更需要法官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看清真矛盾、查清真问题、解决真纠纷。
一次城中村征迁,两姓氏族因为一块不到20平方米的无墓碑坟地归属发生纠纷。村委会求助于工作室,我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村入户,追根溯源最原始的证据。一天工作结束,月华点点、星光微茫,我又带着小书记员来到故坟旧土堆前,一个个坟头辨别先者姓氏。经实地调查,结合翻阅的原始资料、20多位村里长者的证言,无碑旧坟最终确定归属,两姓宗亲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是办好案件的必修课。作为法官,只有俯下身板,在深入调查研究、探求案件根源、厘清案件证据上下足功夫,还事实以真相,让情理法理得以充分昭彰,才是人民群众最需最盼、可感可触的公正。
二是要将亲和调解贯穿始终。“定分”重在“止争”。一份准确适用法律的裁判文书,不一定能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如何把严谨的书面法条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如何融合情、理、法,稳妥处理好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桩桩件件都是考验。
调解是一项综合性能力。我经手的民事案件,涉及各类群体,纠纷矛盾的产生大多经年累月、新旧交织、盘根错节。如若法官不能了解矛盾始末,又缺乏相关领域知识,很难获得当事人充分的信任。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学习,时常走街串巷拜访乡贤,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的同时,拜老百姓为师,请教做好群众工作的金点子。
我渐渐体悟到,亲和调解贯穿始终的工作真谛——没有温度的司法是没有力量的,失却亲和的调解是没有根基的,只有在法律维度、契约维度、人性维度上实现“三度契合”,才能促成矛盾纠纷的多元、实质性化解。毕竟,气不顺、案难结;事不了、人难和。
三是要将释法析理贯穿始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指出,老百姓打官司不仅仅是要个裁判结果,更要一个有理有据、可感可知、令人信服的“说法”。法律条文一句话,释法析理大文章。念好“释法析理”的“心经”,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信服,至关重要。而啃“硬骨头”,要有好牙口,越是“疑难杂症”越要“三诊合参”——庭前释法、审中析理、判后答疑。
很多当事人到了法院就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所以从庭前解纷到判后释法析理,需要延伸出一个更接地气、功能更丰富的载体。“知之者不如行之者”,2012年,法官工作室应运而生。我带着年轻法官、助理和书记员,每周巡回驻点,开展诉前化解、诉中调解、判后释法、法治宣传等工作。走进群众当中,站在直接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第一线,法官工作室真正成为了“小街巷大民生,小窗口大情怀,小服务大格局”的实践平台,成为“家门口的小法庭”。
一天,一位阿婆拿着一份外地判决书走进工作室,问我:“为什么我有退休金、有空闲时间帮忙接送孩子,法院仍然把孙女判给我前儿媳妇?”我耐心地将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法院为什么这么判决,以及想孩子了如何探视等一一作了解释。阿婆最终释怀,笑着说:“你这样掰开说,我就明白了,青春期更需要母亲的引导,法院还是讲道理的嘛。”
看着阿婆的背影,我感触更深。释法析理是必须融于日常、持续深耕的专业能力。下乡路途、出差路上,我会在碎片化时间里或咀嚼法条法理、或精读案件新型难点、或钻研案例库案例,不断提高自己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我一直认为,一名法官应当有两个灵魂:一个是专业、权威、规范的法律之魂,一个是能抽丝剥茧、巧于共情,精于调解技巧,悲天悯人的良善之魂。只有根植于法律规定、公平公正不以损害一方利益为手段的调解,才能真正地定分止争;而基于专业、规范、权威的法律作出的判决,才能让人服判息诉;种种关键在于对法条的娴熟掌握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驾轻就熟。这样的理念,在团队年轻干警工作中得到了验证。我分管的巷口人民法庭,“巷安无讼”调解模式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根植百姓沃土,择一事终一生。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把惠民生的服务做细、把暖民心的小案办好、把顺民意的公正落实,以“如我在诉”意识把审判主责主业高质量地落到基层的田野上,为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贡献微薄之力。

来源:福建高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