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里,有这样一群人,当别人兴致勃勃地登上山顶俯瞰壮丽山河,或是站在高楼的观景台欣赏城市的繁华夜景时,他们却只能在一旁望而却步。没错,我就是其中一员,被恐高症深深困扰,无数次因它与美好的风景失之交臂,心中满是无奈与遗憾。今天,就想和大伙唠唠我这被恐高 “支配
在生活里,有这样一群人,当别人兴致勃勃地登上山顶俯瞰壮丽山河,或是站在高楼的观景台欣赏城市的繁华夜景时,他们却只能在一旁望而却步。没错,我就是其中一员,被恐高症深深困扰,无数次因它与美好的风景失之交臂,心中满是无奈与遗憾。今天,就想和大伙唠唠我这被恐高 “支配” 的经历,也讲讲恐高症背后那些事儿。
还记得那次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那座山虽说不算特别陡峭,但爬到半山腰时,有一段路需要沿着狭窄的山壁前行,旁边就是悬崖。看着朋友们轻松地迈步向前,我却站在原地,双腿止不住地发软。每向前迈出一步,心跳就急剧加速,仿佛要冲破胸膛,头晕目眩的感觉袭来,整个世界都开始天旋地转。最终,我只能放弃继续攀登,眼巴巴地看着朋友们登顶,而自己在半山腰满心沮丧,那山顶的绝美风景,我终究是无缘得见。
还有一回,去外地旅游,当地有一座著名的高塔,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很多游客都会登上塔顶,将城市的全貌尽收眼底。我原本也满心期待,可当走进电梯,随着楼层不断升高,那种强烈的恐惧就笼罩了我。电梯门打开的瞬间,看着外面悬空的观景台,我连迈出电梯的勇气都没有。周围的人兴奋地拍照留念,而我却只能狼狈地躲在电梯角落里,满心懊悔自己为什么会被恐高症束缚,错过了这样绝佳的观景机会。
1.进化因素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恐高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远古时期,生活环境充满危险,高处往往伴随着坠落风险。那些对高处保持警惕、远离危险的人类祖先,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这种对高处的恐惧反应,就像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即便现代生活中,很多高处其实是相对安全的,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依然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反应,这是进化留给我们的 “遗产”。
2.童年经历影响
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也可能成为恐高症的 “导火索”。比如,小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落,哪怕只是受了点小伤,那种惊吓也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又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度强调高处的危险,不断给孩子灌输 “高处很可怕” 的观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高处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像我,小时候曾在爬树时摔了下来,从那以后,只要站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可怕的经历,恐惧便随之而来。
3.视觉信息误导
我们的视觉系统在恐高症的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站在高处时,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与平时大不相同。比如,地面看起来变得遥远,周围的物体比例发生变化,这种视觉上的巨大反差,会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处于危险状态,从而触发恐惧反应。尤其是当站在透明的玻璃栈道或高楼的边缘,看到脚下空荡荡的景象,视觉信息带来的冲击会进一步加剧恐高感,让身体产生头晕、恶心、双腿发软等不适症状。
1.系统脱敏训练
为了克服恐高,我尝试了系统脱敏训练。从相对较低且安全的高度开始,比如站在自家楼梯的第三四级台阶上,感受那种轻微的高度变化带来的紧张感,然后逐渐增加台阶数量。每次训练时,都要让自己在那个高度停留一段时间,直到紧张感有所缓解。接着,再挑战更高一点的地方,像站在二楼的阳台边缘。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让身体和大脑逐渐适应高度带来的刺激,降低恐惧反应。这个训练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循序渐进,就能看到效果。
2.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对克服恐高症同样关键。当站在高处感到恐惧时,要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对抗恐惧情绪。告诉自己 “这个地方很安全,我不会有危险”,而不是任由脑海中 “我会掉下去” 这样的负面想法肆虐。同时,要转移注意力,不要一直盯着脚下或周围的高度环境。比如,可以观察远处的风景,将注意力集中在美丽的景色上,而不是自己所处的高度。还可以尝试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缓解紧张情绪,为战胜恐高奠定心理基础。
3.借助辅助工具
在一些情况下,借助辅助工具也能帮助恐高人群缓解恐惧。比如,在攀登高处时,可以使用安全绳索、安全带等装备,这些装备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人更有勇气面对高度。在走玻璃栈道时,戴上墨镜,减少视觉上的冲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高感。此外,和信任的人一起行动也很重要,朋友或家人的陪伴和鼓励,能给予我们更多心理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挑战高处。
恐高症虽然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限制,让我错过不少美丽风景,但通过不断努力克服,我也在逐渐突破自我。希望和我有同样困扰的朋友们,不要灰心,勇敢尝试各种方法,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能战胜恐高,自由地欣赏那些曾经错过的绝美景色。你有过恐高的经历吗?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咱们一起交流,互相打气!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