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76年入伍,喂猪提干当司务长后,正营转业区委二调退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07:17 3

摘要:我叫林小芳,1976年冬天,刚满18岁就穿上了绿军装。说是自愿报名,其实心里也忐忑得很。那时候农村姑娘当兵,全村人都羡慕,我爹娘更是眉开眼笑地张罗着给我收拾行李。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娘的,猪槽子里又有一块大石头!"我骂骂咧咧地卷起裤腿,正准备下去掏,被刚巡视完回来的邹指导员瞧见了。

我叫林小芳,1976年冬天,刚满18岁就穿上了绿军装。说是自愿报名,其实心里也忐忑得很。那时候农村姑娘当兵,全村人都羡慕,我爹娘更是眉开眼笑地张罗着给我收拾行李。

"小林,到武汉军区报到了没什么感想?"邹指导员是个瘦高个,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不像其他军官那么严肃。

"报告指导员,我...我以为会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去机关当文员。"我嗫嚅着,不好意思说出心里话。

"哈哈,养猪也是为部队做贡献啊!"邹指导员拍拍我的肩膀,"你看,咱们连每天的厨余垃圾变成了战士餐桌上的肉,这不也是保障作战能力吗?"

那会儿我还不服气。高中我写得一手好字,还当过广播员,结果到部队却分到了养猪连。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拎着大桶去食堂收集剩饭剩菜,回来掺和着麸皮喂猪。冬天手冻得通红,夏天汗流浃背还得忍受猪圈的臭味。

"记住了,母猪产仔前三天要准备好产房,铺干净的草垫子。"老袁是我们连队的营职干部,退伍后留队专管畜牧。他给我发了个小本子,"把这些都记下来,早晚有用。"

我当时撇撇嘴:我又不想当什么猪倌,记这些干啥?但军令如山,还是乖乖地把重点都记在本子上了。

"林小芳,你这个城里姑娘真是娇气!"王芹跟我一批入伍,农村出身,对这些脏活累活倒是驾轻就熟。"看看你那样子,连猪食都不敢倒,猪比你还怕生呢!"

夏天的猪圈是最难熬的。蚊子嗡嗡叫,猪粪的气味在闷热的空气里发酵。我们连队养了五六十头猪,我和另外两个女兵负责二十多头的日常饲养。早上四点半起床,打扫猪圈,准备猪食。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各喂一次。晚上还要巡视一遍,检查猪有没有异常。

记得有次正赶上"今夜星光灿烂"这首歌特别流行,战友们晚上在操场上放收音机,跟着哼唱。我却蹲在猪圈里,一边刷洗猪槽,一边自己小声哼着。老袁路过听见了,笑着说:"小林,你这是给猪开演唱会呢?"

那时候每个月津贴才十七块八,够买点啥呢?我省吃俭用攒了三个月,才买了个上海产的小镜子和一瓶蜜露霜,还被老班长说太铺张。

"小林,这个月的猪崽成活率是你负责的那圈最高。"三个月后的连队总结会上,连长点名表扬了我。我脸红得厉害,却心里暗暗高兴。

"她啊,天天跟那些猪聊家常,连猪都被她哄得服服帖帖的!"王芹在一旁打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确实,我养成了和猪"交流"的习惯。每天喂食时会轻声问:"小家伙们,今天胃口怎么样?"有时候还会跟它们唠家常,说我那个从小玩到大的弟弟,正在读高中,说不定也会当兵。

"林小芳,猪圈虽小,责任不小啊!"邹指导员经常这么鼓励我,"你知道不,咱们连队的猪肉直接供应团里的食堂,战士们吃得好,训练才有劲头。"

想想也是,我们连养的猪,一年能出栏一百多头,肉都送到了战士们的餐桌上。这么一想,心里也就平衡多了。

1978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我的命运。那天,师里来人检查,正好赶上我们猪场的"大花脸"难产。这头母猪可是我们连的"功臣",两年产了四窝崽子,加起来快四十头了。

老袁出差去了,其他人都手忙脚乱。我想起小本子上记的知识,让战士们准备热水和干净布,自己卷起袖子帮"大花脸"接生。那天晚上折腾到凌晨两点,成功接生了十二头小猪崽,全活了。

"小林,你小小年纪,这本事不赖啊!"师里来的领导看完全过程,对连长说:"这姑娘沉着冷静,技术过硬,可以培养培养。"

两个月后,我被提干了,成了连队的司务长。管着十几个战士,负责三个猪圈的物资调配和日常管理。

"林司务长,三号猪圈的饮水系统堵了!"

"林司务长,新来的小猪好像有点发烧,要不要打针?"

"林司务长,食堂今天剩饭少,咱们饲料得调整比例..."

面对战士们的问题,我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新兵蛋子,而是能拿主意的"小干部"了。

"提干后,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邹指导员私下提醒我,"我见过不少人,当了干部就飘了,看不起战士了。"

我点点头:"指导员放心,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个喂猪的兵。"

那几年确实是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光。我们连队开始尝试科学养猪,我带着战士们改进了饲养方法,建立了繁育档案,猪的成活率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也上去了。因为成绩突出,我被评为了正营职干部,还代表连队参加了师里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记得报告会上,当我说自己是养猪连的,台下有人窃窃私语。我就大声说:"别小看了猪倌,没有我们的保障,战士们哪有力气打仗?"说完,全场掌声雷动。

夏天的时候,我们猪圈边种了一片向日葵,金灿灿的特别好看。战士们下工后,常坐在向日葵下乘凉,收音机里放着《小白杨》《军中绿花》,有时还会合唱一曲《团结就是力量》。那时候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是稀罕物,大家就用湿毛巾擦擦脖子,对付过去。

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我被转业到了家乡的区委二调部门。从养猪场到机关大院,环境天差地别,但工作习惯没变。

"林科长,您怎么天天来得这么早?"办公室的小李好奇地问。

"当兵时养成的习惯。"我笑着回答,没告诉他我在部队天天四点半起床喂猪的事。

区委二调部门主要负责退伍军人安置和农业技术推广。我的军队经历和养猪知识派上了大用场。记得有次去农村基层调研,看到一户人家养的猪都瘦得不行,我一眼就看出是饲料配比问题。回来后专门送去了我在部队总结的饲养手册,没想到半年后,那户人家的猪出栏率提高了一倍多。

"林科长,你这手册比那些砖头厚的专业书还管用!"老乡们笑呵呵地说。

"这有啥,我在部队养了十年猪呢!"我半开玩笑地回答。

"啥?你在部队养猪?"不少人一脸不信,"我还以为你是搞机要文书的呢!"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00年代。我在区委二调部工作满了十五年后,因为年龄原因办了退休。离开办公室那天,同事们办了个小型欢送会。

"林科长,给我们讲讲您当兵时的故事吧!"年轻同事起哄。

我笑了笑:"我的故事可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光彩。我当兵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养猪场。"

全场先是安静了一秒,随后爆发出笑声和掌声。

"难怪您对农业这么在行!"

"怪不得您办事这么细心!"

"我还以为您是在机关当文书呢!"

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很惬意。我在小区旁边租了块地,种了些蔬菜和花草。每当蹲在地里除草时,我就会想起当年在猪圈里的日子。

有时候,老战友们会来看我。王芹现在是个小有名气的畜牧专家;老袁退休后开了个养殖场,生意挺红火;当年的邹指导员头发全白了,但还记得我刚入伍时的窘态。

"想不到当年那个怕猪的姑娘,后来成了养猪能手,再后来成了帮助一方百姓的好干部。"邹指导员每次见面都这么说。

去年我和老姐妹们聚会,聊起了各自的军旅往事。有人当过文工团的,有人在医院当过护士,听说我在猪场干过,都惊讶不已。

"怪不得你现在种的菜特别好吃,原来是有'粪'秘!"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我常想,如果当初没有被分配去养猪场,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也许会更"体面"些,但未必会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收获。正是那段被人笑话的经历,教会了我踏实肯干,不怕脏不怕累,也让我明白了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价值。

这辈子,我当过兵,喂过猪,当过司务长,做过正营职干部,转业后在机关工作到退休。说起来平平无奇,但每一步都留下了我的汗水和欢笑。

"娘的,猪槽子里又有一块大石头!"每当我想起当年在猪圈里的第一声抱怨,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人生啊,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谁也不知道下一站会遇见什么。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