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在他的后半生,“苏东坡”名号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苏轼”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在他的后半生,“苏东坡”名号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苏轼”的名字。
但是,有谁知道,苏轼并非“东坡”的原创者,真正的原创者其实是白居易,只是被苏轼抢注了,因此我们后人只知道“苏东坡”而不知道有“白东坡”。
白居易和他的忠州“东坡”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读《琵琶行》时知道,白居易于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三年后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忠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忠县,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在忠州任职一年多后,白居易被召回京城长安。
白居易在忠州任上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在这里一方面勤政爱民,一方面不忘寄情山水。
白居易一惯喜欢花草,在此期间,他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开垦荒地,亲手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并将种花之地取名“东坡”,同时写了好几首关于东坡的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坡种花二首》:
东坡种花二首
唐·白居易
持钱买花树,
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
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
千枝次第开。
天时有早晚,
地力无高低。
红者霞艳艳,
白者雪皑皑。
游蜂逐不去,
好鸟亦来栖。
前有长流水,
下有小平台。
时拂台上石,
一举风前杯。
花枝荫我头,
花蕊落我怀。
独酌复独咏,
不觉月平西。
巴俗不爱花,
竟春无人来。
唯此醉太守,
尽日不能回。
东坡春向暮,
树木今何如。
漠漠花落尽,
翳翳叶生初。
每日领童仆,
荷锄仍决渠。
划土壅其本,
引泉溉其枯。
小树低数尺,
大树长丈馀。
封植来几时,
高下随扶疏。
养树既如此,
养民亦何殊。
将欲茂枝叶,
必先救根株。
云何救根株,
劝农均赋租。
云何茂枝叶,
省事宽刑书。
移此为郡政,
庶几甿俗苏。
由诗中可见,白居易在种花过程中,还悟出了一些乐政为民的共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刺史确实是一个心里时刻想着老百姓的好官。
苏轼和他的黄州“东坡”
苏轼十分崇拜白居易,他对白居易的崇拜和敬仰从多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一个诗人崇拜一个偶像,通常会在自己的某些诗作,化用偶像的一些诗句,苏轼就在自己的诗作中多处化用白居易的诗歌,譬如我们熟悉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松间沙路净无泥”等句,都是化用白居易的诗句。
其次苏轼在外任杭州通判期间,效仿当年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疏浚西湖,修筑堤坝,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至今杭州西湖还保留两条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湖堤,分别叫“白堤”和“苏堤”。
其实最能体现苏轼对白居易崇拜的,当属他的自号“苏东坡”了。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地方民兵,类似于现代的副民兵队长,实际上就是用于安置贬降官员,无实际职掌。
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困窘,一家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幸亏在一位叫马正卿的朋友帮助下,获得了黄州以东坡岗上的荒地用于开垦耕种,经过全家主仆一阵艰难的努力,一家人才算过上安稳一点的生活。
后来苏轼还在这里建了一个东坡亭,时不时约朋友在此喝酒吟诗,他不但效仿白居易将此地命名为“东坡”,还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把这段在黄州东坡开垦耕种的生活,详细记录在他的《东坡八首(并叙)》里面。
东坡八首(并叙)(节选)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以上只是节选开头短短几句,但读之已难免令人为之心酸不已。
来源:颖宝创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