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曾无数次想象孩子未来的模样。直到去年冬天,7 岁的儿子在乐博乐博课堂上造出会 “察言观色” 的智能台灯,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连拼图都没耐心完成的小男孩,正在用代码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世界。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曾无数次想象孩子未来的模样。直到去年冬天,7 岁的儿子在乐博乐博课堂上造出会 “察言观色” 的智能台灯,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连拼图都没耐心完成的小男孩,正在用代码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世界。
一、最初的犹豫与意外的惊喜
报名前,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充满疑虑:编程对小学生来说会不会太难?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育?但当看到乐博乐博的体验课现场,孩子们用彩色积木拼出会跳舞的机器人,通过点读笔就能让 “指令块” 变成现实动作,我瞬间被这种 “玩中学” 的模式吸引了。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第一学期末。老师让孩子们用积木搭建 “智能垃圾分类箱”,儿子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反复调整红外传感器的角度。当他用 Scratch 代码实现 “识别塑料瓶自动开盖” 功能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我确信:这里不是补习班,而是激发潜能的魔法城堡。
二、看不见的成长:从 “问题逃避者” 到 “系统思考者”
乐博乐博的课程像一面神奇的镜子,照出了孩子隐藏的潜力。
1. 逻辑思维的 “脚手架”
从前遇到数学应用题就头疼的儿子,现在会用编程思维拆解问题:“先确定输入条件,再设计判断逻辑,最后输出结果。” 这种思维迁移让他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区级二等奖,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开始用流程图规划家庭旅行路线,连妹妹的玩具收纳方案都画出了 “动线图”。
2. 抗挫折能力的 “训练场”
记得第一次参加机器人比赛,儿子的作品在现场突然 “罢工”。他没有哭闹或放弃,而是冷静地检查代码、测试传感器,最终在裁判倒计时前完成调试。赛后他告诉我:“代码报错就像游戏里的 BOSS,找到漏洞才能升级。” 这种韧性,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3. 创造力的 “数字画布”
在元宇宙课堂上,儿子设计了一座 “会呼吸的森林城市”—— 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控制灯光,用 AI 算法模拟鸟类迁徙路径。当他的作品入选 “全国青少年数字创作展” 时,我才真正理解乐博老师常说的:“编程不是束缚想象力,而是让创意落地的翅膀。”
三、被科技重构的亲子关系
乐博乐博不仅改变了孩子,也重塑了我的教育观。
1. OMO 课堂:打破 “家长辅导” 的焦虑循环
过去辅导作业常陷入 “鸡飞狗跳”,但乐博的 OMO 系统让学习变得自主而有趣。儿子每天主动登录线上平台完成虚拟实验,遇到问题时,AI 导师会用动画演示代码逻辑,周末线下课则通过实体机器人深化理解。这种 “学 - 练 - 用” 的闭环,让家长从 “监工” 变成了 “成长见证者”。
2. 赛事体系:从 “孤军奋战” 到 “团队协作”
在 VEX 机器人比赛筹备期间,我看到了孩子从未展现过的领导力。他和队友分工编写代码、调试机械臂,甚至自学 3D 建模设计零件。当团队获得市级冠军时,他兴奋地说:“原来代码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和伙伴一起创造奇迹的语言。”
3. 数字成长档案:让进步 “看得见”
乐博的 “智能学习引擎” 生成的月度报告,让我能精准把握孩子的成长轨迹。比如发现他在 “循环语句” 模块得分较低后,系统自动推送了趣味闯关游戏,不到两周,他就能熟练运用嵌套循环设计 “智能浇花系统”。这种透明化的学习过程,让家庭教育更有方向感。
四、给犹豫中的家长的几点建议
拒绝 “伪编程”:警惕那些只教代码语法的课程,真正的编程教育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乐博乐博的 “实物编程 - 图形化 - 代码” 阶梯式设计,让孩子在具象操作中自然理解抽象逻辑。
关注 “全人发展”:乐博课程中融入的 AI 伦理课,让孩子在学习技术时也思考 “科技向善”。当儿子讨论 “如何避免算法歧视” 时,我知道他正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看重 “长期主义”:编程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乐博从 3 岁到 18 岁的完整体系,让孩子能在每个阶段获得与其认知匹配的成长,这种连贯性是其他机构难以复制的。
五、写在最后:给孩子最好的未来礼物
去年冬天,儿子用 Python 代码为爷爷设计了 “智能药盒提醒系统”,当看到老人戴着老花镜研究屏幕上的用药时间时,我突然热泪盈眶。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炫耀,而是科技与人文的温暖碰撞。
在乐博乐博的这一年,我看到的不仅是编程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个男孩在数字时代找到自己的坐标系。当他用代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未来礼物。
来源:乐博乐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