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路上所设栏杆,在相关规范标准中被定义为护栏,以降低车辆驶出路外或驶入对向车道的危害程度为目的。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1-2017、《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T
上周末大家在交通设施群又讨论了道路隔离栏问题,个人认为相关讨论比较接地气,值得学习,于是对相关主要聊天记录进行了适当梳理和补充,形成该文。
道路隔离栏讨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公路上所设栏杆与城市道路上所设栏杆在相关规范标准中的定义和功能存在较大不同。
公路上所设栏杆,在相关规范标准中被定义为护栏,以降低车辆驶出路外或驶入对向车道的危害程度为目的。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1-2017、《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T F83-01-2004等规范标准,护栏分为刚性护栏、半刚性护栏、柔性护栏,护栏质量需满足车辆碰撞试验相关要求。
对于城市道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GA/T 1567-2019等规范标准,除快速路、主干路特殊路段、各类桥涵等需设置防撞护栏及桥梁人行道外侧等特殊情况需设置人行护栏外,城市道路通常不需要设置护栏,城市道路上设置最多的为交通隔离栏,用于维护交通秩序,包括机动车隔离栏(包括中央隔离栏和同向车道隔离栏)、机非隔离栏、行人隔离栏。为保障安全,相关标准要求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在端部和中间段来车方向加装反光警示装置。
相比而言,城市道路隔离栏设置看起来更加容易,貌似谁都可以做,各类厂家也抓住“机会”疯狂输出,甚至衍生出各类“马路经济”,导致隔离栏等铺天盖地,能设尽设,不能设的创造条件也要设。然而隔离栏看似简单,但却是非常专业的事情,设置不当,则将成为“致命神器”,国内因隔离栏设置不当造成的亡人交通事故屡见报端。下图便是常见的致命案例:
长梁隔离栏穿刺交通事故图1(图片来自掌上瓜沥公众号)
京式隔离栏卡脖事故图(图片来自网络)
徐进:国内现在用的最多就是这种长梁隔离栏,发生隔离栏穿刺车辆事故几乎都是这类隔离栏。但发生了这么多事故,也还没吸取教训。
刘拥辉:《城市道路交通防护设施安全性能评价标准》TCSUS 44-2022中规定“具有阻挡功能的分隔栏杆要求构件不应侵入车辆乘员舱”,没有涉及没有阻挡功能的分隔栏杆具体要求。
闫书明:这个标准是配套《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的团体标准。分隔栏虽然没有防撞要求,但不应该在碰撞后引发二次伤害(插入车体是最常见的)。城市道路里有些非机动车道也设置了分隔栏,那些不需要安全性能评价。
李耕:隔离栏构件不应侵入车辆乘员舱的要求,本质上必须是没有长梁构件。避免穿刺应该通过限制长梁,而不是碰撞试验。隔离栏与护栏不同,不具备连续的强度和刚度,碰撞每一点的后果都不同。
长梁隔离栏穿刺交通事故图2(图片来自鄒禮泉先生)
京式隔离栏问题京式隔离栏图(图片来自网络)
Bulbasaur:这个是京式护栏,不会随便解体穿刺,但有卡脖子问题。
相关报道:2018年,武汉汉口某公交站处,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公交车站旁自行车道边的护栏上身亡。2016年,陕西一位孕妇在护栏旁休息时突然晕倒,脖子卡入护栏缝隙窒息身亡,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2015年北京广安门、2013年北京中关村、2010年江苏南通等地都曾发生过类似悲剧。
港式护栏特点鄺子憲:香港现在的道路栏杆在碰撞后一般会变形,不易插入车内。以前香港的栏杆顶部横梁较坚固,断开曾经造成过很多类似的严重车祸,插进车内导致人员死亡。后来改进了设计,基本解决了问题。香港的行人栏杆一般有垂直条和横条两种(见下图)。路口和横道前一段距离要用横条那种,以便确保视线。
香港隔离栏被撞后图(图片来自鄺子憲先生)
港式护栏设计图(图片来自鄺子憲先生)
Bulbasaur:香港快速公路端头现在都有那个风琴缓冲装置;行人路和车路之间那个模块化护栏就是横梁和外面一圈整体锻造的,深圳有一点好,就是学了香港这个。
鄺子憲:香港用很多风琴式护栏(防撞垫),基本上较快的路都用,但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重型车和摩托车撞上去……公路护栏有严谨碰撞测试标准,但人行栏杆没有是一大漏洞。人行栏杆一般假设车速不快,因此不以防护导向失控车辆为目的,但这只是假设,但无论如何总不应造成插入车厢或弹飞等安全隐患。
贾俊飞:香港的人行栏杆螺丝外面有个圆垫圈,还是ss304不锈钢的,栏杆还预留了50cm的侧向净空。
鄺子憲:圆垫圈这个原本没有,原来只是较简单的螺丝,本来也不需要圆垫圈。2019年社会事件,很多栏杆被拆下来堵路,之后才改了。
Bulbasaur:侧向净空是窄路正常操作,大型车可以借位。
鄺子憲:这个侧向淨空的问题也需要小心衡量,太多栏杆导致行人在栏杆外走,会有被夹的风险。50cm-60cm是所有街道一般设施标准做法。不过波形梁护栏在普通道路现在香港标准做法是路缘石外侧20cm,或对齐路缘石。较高速道路另加边缘线来提供侧向净距。
香港的人行栏杆螺丝及圆垫圈图(图片来自贾俊飞)
据相关研究,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隔离栏来引导行人在最佳位置过马路,但是也不能到处使用隔离栏来限制行人通行。如果过多地使用行人隔离栏限制了行人通行,人们就会开始忽视它,随意跨越甚至损坏和拆除隔离栏。由于这些问题,安装行人隔离栏的结果好坏参半,并不总是更加安全。
鄺子憲先生对此表示赞同。他提出,连续行人栏杆增加了驾驶人的隧道视野,令他们难以注意路侧的活动,导致车速加快及警觉降低,当隔离栏有缺口或横道,便会增加风险。此外,行人隔离栏一般垂直条设计也容易影响驾驶人判断路侧活动。当然要不要行人栏杆还是要看实际情况评估好坏处。香港一直沿用英国做法,而且更甚,一直都很主张用隔离栏达到人车分隔,不过这几年概念已经改了,现在的指引是要减少使用隔离栏。
内地城市率先开始裁撤隔离栏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市政府2019年就制定了《城市道路及公共空间隔离护栏优化撤除工作方案》,把隔离护栏优化撤除工作作为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的民生工作之一。据了解,护栏撤除后居民普遍反映周边环境有所提升,出行便捷度提高。但一些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道路文明素质还有待提升,碾压、跨越路中央实线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何内地长梁栏杆普遍某类问题一旦较为普遍,很可能是标准有问题。城市道路上出现大量长梁隔离栏与此应该有一定关系。经查询《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GA/T 1567-2019,惊讶发现:隔离栏图示均为长梁隔离栏。再在网上找到四川省达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DB5117 T 85-2023,翻看一看:隔离栏图示也均为长梁隔离栏。虽然未能检视各个规范标准,但由此也能发现规范标准问题不小。此外,个人认为规范标准中应避免将本身有多种类型的图示使用一种类型表达,因为极有可能造成误导。建议相关规范标准编制者对此进行进一步研讨。
《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图示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图示
交通设计行业问题李耕:行业乱像的原因之一,是“瞎搞”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事故,只是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并且,通常都对“正常行驶”没啥影响,只有当几种不利因素组合在一起时,才会增加事故。基本上无论怎么瞎整,事故概率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还会是小概率事件,正常人在直观上几乎无感。行业对“瞎整”的宽容度也就很大。有时候说多了,会被认为是“挡人财路”。
徐进:这东西一般都是交警或者市政管理局设置,设置之前一般都还是找个设计院出图了的。说明现在的市政设计院,包括大大小小的,设计人员的水平极低,啥也不是。管理方也不负责,他随便出图,你就随便采用。
Bulbasaur:出图基本上也只是拉条线说这里上护栏,地方习惯了选最便宜的铝合金组合护栏,又没有强制规定不让用,那就用这个实施了。工资低,而且资质在单位,个人水平再高也得看单位卷报价来拉活儿……而且交通工程经常报价是零……
行业基础研究问题徐耀賜:囯內各式规范-手册-标准……出台似都很随意,估计费用也很低。AASHTO相关规范、手册,仅是一页(2面)研究费用有的多达4-5万美元。国內交通工程,至今"分向""分隔"都未区別定义,"分向""分隔"明确定义影响层面甚大,例如排水、候车站配置……10多项;国內规范Lateral Offset也问题不少,隔离栏放了之后,路权边界、有效车道宽,Shy-away Effect……一大堆会改变驾驶人驾驶行为的现象全部倾巢而出。国內事故量偏高与这些有关,正常人的驾驶行为必须依道路设施之千变万化而改变,道路上驾驶如同战场任务。当然,国内的各式问题无法全然用西方国家之思维去看,因为人人为谋生,当你不屈从,你便无法谋生。基础规划设计理念及工具必须在高校扎根,这在囯內缺口极大,高校老师还有很多要学习,在下自己亦然。
注:上述2张图片来自徐耀賜先生
来源:通云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