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淘宝大举″插足″卖农药农资,是″搅局″还是″破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16:26 2

摘要:近日,大型电商平台淘宝引入上百个国内外知名农资品牌成立品牌旗舰店,构建″品牌-农户″直连通道,声称将通过品牌直供、正品保障等方式,同步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并尝试探索利用AI技术打造线上知识库,实现7×24小时远程服务响应。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各个传统行业的当下,电商平台的触角再次伸向了一个看似″传统″的领域——农资农药市场。

一场传统与电商的″对撞″

近日,大型电商平台淘宝引入上百个国内外知名农资品牌成立品牌旗舰店,构建″品牌-农户″直连通道,声称将通过品牌直供、正品保障等方式,同步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并尝试探索利用AI技术打造线上知识库,实现7×24小时远程服务响应。

然而,淘宝的这一″去中间商″的举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传统厂商和经销商的强烈不满。

笔者翻阅了关于此事件的相关报道,相关帖子的留言区各种反对和直指要害的观点情绪交织碰撞,仿佛一场硝烟弥漫的″舆论战场″。

从上述留言来看,争论的点主要在于:

1、技术服务″断层″

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高度依赖实地经验的复杂工作,需综合考虑地区、气候、季节、作物品类、施用量及方式等多重因素进行灵活调整。病虫害防治的本质是"经验科学",淘宝提出以AI替代人工实地诊断,仍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静态分析,线上指导难以替代线下"即时干预"。相比之下,传统农资人凭借田间实践积累的"土经验",能在作物叶片的细微变化中预判灾情。

其实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服务链条的断裂。传统经销商不仅是商品分销节点,更是"技术翻译官"——将晦涩的农药配比方案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还有,若AI方案导致减产,平台、品牌方与农户之间的责任如何界定?

2、监管难度与质量隐忧

电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假冒伪劣产品难以杜绝,不仅损害品牌形象,更可能对农户造成实际损失。农药等特殊商品需要严格追溯管理,但平台记录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维权难度,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不信任感。相比之下,传统渠道的多级经销商虽效率低下,却构建了天然的问责网络。

3、价格战冲击传统渠道

当线上平台以"击穿底价"策略切入市场时,传统经销商赖以生存的"区域保护+技术服务"模式瞬间瓦解。传统农资实体店因租金、人工、仓储等高昂成本,难以与线上低价竞争。同时,电商平台打破了经销商的区域经营限制,一张许可证即可开设无数网店,将农资销往全国,进一步压缩了线下渠道的利润空间。但是,当线上线下一个价格时,谁还愿意坚持做试验田示范?谁还愿意花钱推广新品?

农药企业″筑墙″网络乱象,打响线下渠道″保卫战″

多家知名农药企业近期纷纷发布禁止网络销售的严正声明,涉及的农药企业包括中山集团、一帆生物、海利尔、丰山集团、江山股份、世科姆、科赛基农、先达股份、美邦股份、利民控股等。这些企业在声明中立场一致,均明确表示从未授权任何单位、个人或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销售其产品,坚决维护线下渠道的唯一性和正规性。企业强调,其产品仅通过线下正规渠道(如经销商、零售商等)进行销售,并在与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销售区域和渠道,严禁经销商在网络平台销售或向网络平台供货。

企业反复呼吁消费者通过其授权的线下正规渠道购买产品。这些企业普遍指出,网络销售的产品无法保证真伪和质量,存在较高的假冒伪劣风险,且无法提供线下销售所配套的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声明中多次强调,网络销售的产品无法享受企业的官方质保服务,包括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一旦因网络购买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引发其他纠纷,企业将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同时,多家企业在声明中提到将持续监控网络销售行为,部分企业提到已建立产品追溯系统,以便追踪产品的流向,锁定网络销售和窜货的源头;企业表示将持续进行市场巡查,购买货品查货源,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此外,许多企业还设立举报电话或专线,鼓励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监督举报违规网络销售行为。

在声明的结尾,不少企业明确指出″此声明长期有效″,表明其对网络销售侵权行为的打击态度是坚定的、一贯的且持续的。

注意:抵制违法违规销售,而非抵制网络销售本身

近期数十家家农药企业农药企业集体发布声明禁止网络销售,其实也并非全然否决了农资网络销售市场的未来,更多的是担心网络销售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会损害品牌形象。

农资电商过去十年发展情况看,相对缓慢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在于很少有品牌能够做到″三位一体″——既接纳农资电商,又能协调线下渠道,还能博得消费者信任。

在构建农资电商业态上,先正达已取得相当丰富的实践体系化经验。先正达翼选作为先正达旗下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服务和交流的平台之一,开设有同名微信公众号——先正达翼选,在对相关农资产品电商平台上的价格监测基础上,以每月一次为频率,以翼选农资电商行情快报的形式,监测以1升或1千克为计量单位的农资电商行情变化趋势,从首期(20240615)起至今已连续更新10期。

先正达(先正达(上海)作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也专门针对关于规范产品线上渠道销售发布严正声明,明确表示公司所有产品仅通过官方授权经销商及认证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进行销售。强调未经官方授权渠道所售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因购买此类产品引发的质量问题、经济损失公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亦无法提供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农药企业与农资电商融合的尝试已不在少数。例如南京某农药上市前不久就在某音成功试水直播新赛道,解锁了网络营销新模式。直播中系统解析产品的核心特点、市场定位及应用技术,结合具体典型案例,通过多维度可视化图片对比呈现,直观展示产品在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农田管理方面的独特价值。公司表示后续将实现常态化运营,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市场影响力。

″搅局″or″破局″?

从被称为农资电商元年的2014年算起,农资电商到目前也已走过了11个年头,但因网络生态复杂性导致假冒伪劣产品频发,依然作为一种新业态,不断地被讨论,行业公信力长期受困。

伴随着2024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并明确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农村电商环境日趋成熟。行业规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譬如日前第二届中国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农药网络销售行为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从经营者资质审核、货品溯源体系到宣传合规性等维度构建监管框架。

此次,淘宝大举引入农资品牌,构建"品牌-农户"直连通道,标志着主流电商平台正式介入农资供应链重构。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与官方授权体系的双重保障,淘宝试图打破消费者对网络农资"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这种模式不仅压缩了多级经销商的灰色操作空间,更在建立品牌信任度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然而,电商平台以"去中间化"为旗帜的扩张逻辑,正在撕开传统农资生态的深层裂隙。看似单向度的商业行为,实则触发了农业服务属性与数字资本效率逻辑的结构性冲突。传统厂商与经销商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电商平台的算法驱动模式可能导致价格体系崩塌,引发恶性价格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低价可能压缩服务质量,最终陷入"低价-服务-质量"不可兼得的行业悖论。

短期来看,电商平台的强势介入确实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渠道商面临生存压力。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如何在拥抱电商趋势的同时,保留农业技术服务的温度。部分先行企业已探索出"线上销售+线下提货"的模式,将实体店的服务深度与电商流量优势有机结合。针对技术服务短板,AI辅助诊断系统与本地技术员形成的"人机协同"模式,正在构建"线上知识图谱+线下服务网点"的双轨体系,避免了单纯技术替代带来的服务断层。

未来农资市场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规范-服务-信任"的三维生态。电商平台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传统厂商应强化数字化能力,与平台形成竞合关系;技术服务人员则需借助数字工具实现角色升级。唯有在效率与服务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农药网络销售才能真正从争议走向共识,从混乱走向有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数字动力。

来源:世界农化网

相关推荐